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
11月1日,2025中華文化天府論壇與會專家,走進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峨眉山,開展實地考察,沉浸式感受巴蜀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歷史脈動。
臨近中午,專家們抵達峨眉山,登上海拔3079米的金頂,恰逢大雪。漫天飛雪,點綴山林,與金黃色的建筑,構成一副絕美的雪景圖。
專家們在講解員的介紹下,了解了峨眉山儒、釋、道三教融合發展的歷程,不同時期建筑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峨眉山當前“修舊如舊”的保護路徑。
![]()
漫天飛雪與金黃色的建筑構成一副雪景圖。圖片來源:峨眉山市委宣傳部(悟華)
在報國寺,專家們參觀了康熙題寫的“報國寺”匾額,以及依中軸線布局的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等建筑。
最后在峨眉山博物館,專家們通過沙盤、化石以及各類文物,從地質、動植物、歷史、宗教、民俗等領域,系統了解了峨眉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核心價值,感受峨眉山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植物王國”“動物樂園”的自然稟賦,以及當地的民俗文化。
![]()
中華文化天府論壇嘉賓走進峨眉山。杜卓濱 攝
考察過程中,專家們多次為峨眉山因地制宜開展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點贊。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二級研究員萬琳,多次就峨眉山的具體實踐,進行詢問。當晚,她告訴記者,在論壇上,學者、專家們圍繞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進行了非常多的討論。來到峨眉山實地參觀、學習、印證之后,她發現峨眉山走了一條獨特的、因地制宜、帶有峨眉山印記的保護路徑。
“這種結合實際,強調‘因地制宜’的保護路徑,是遺址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必須要高度關注的,其經驗是具有學術價值與借鑒價值的。”萬琳介紹道,中國地大物博,南北差異大,每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氣候以及精神內核,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在文化遺產的保護改造上面,必須得注重因地制宜。”
![]()
中華文化天府論壇嘉賓走進峨眉山。杜卓濱 攝
萬琳告訴記者,在考察中,她注意到,峨眉山的遺產保護,將因地制宜貫徹得淋漓盡致,“該用銅板就用銅板,該用花崗巖就用花崗巖。就是為了讓這個遺產保護的狀況更好,生命力更加綿長。”萬琳說,峨眉山的這種狀態,讓她非常感動。
記者注意到,峨眉山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區面積達154平方公里,憑借“雄、秀、奇、險、幽”的獨特自然風光、豐富的生物資源、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人類的瑰寶。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整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
中華文化天府論壇嘉賓走進峨眉山。杜卓濱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