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廣州圖書館、廣州大典研究中心、廣州市海幢寺聯合主辦的“海絲禪韻——海幢寺與清代中外文化交流”專題展在廣州圖書館負一樓大堂舉行開展儀式。海幢寺方丈光秀法師向廣州圖書館館長、廣州大典研究中心主任吳翠紅贈送中華書局出版的《清代廣州海幢寺外銷畫》典藏版。展覽將在廣州圖書館負一層小展廳展至11月30日。
![]()
“海絲禪韻——海幢寺與清代中外文化交流”專題展
海幢寺是清代第一座對外開放的佛教寺院,也是清代廣州地區介入對外事務時間最久、程度最深的佛教寺院。乾嘉以來,海幢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園林景致,逐漸成為兩廣總督的外事接待場所以及官方指定的外商游玩之地,經常出現在西方的報刊、游記以及外銷畫中。清代中期西方訪華的三個重要使團,英國馬戛爾尼使團、阿美士德使團以及荷蘭德勝使團,均由兩廣總督在海幢寺接待。
本次展覽共展出展品83件,其中重點展品包括: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訂制海幢寺外銷畫冊、王文誥《長牧庵制府帶同荷蘭國貢使詣海幢寺接詔恭紀》詩(見《韻山堂詩集》)光緒十四年(1888)刻本)、林世榮《工字伏虎拳》、近代海幢寺處方鈔本等。
![]()
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訂制海幢寺外銷畫冊
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訂制海幢寺外銷畫冊上刻有“MANTURKEY MILL KENT”的水印,采用英國上等紙張作畫,融匯中西繪畫技法于一體,畫冊描繪之精細程度和藝術水平之高,遠超于其他18-19世紀的一系列外銷畫作品,是海幢寺作為清代中期以來東西方文化交流重要場所的歷史見證。
林世榮《工字伏虎拳》則記載了清雍正年間,至善禪師從泉州少林寺逃落海幢寺棲身,“遂于寺內教授國技,有陸亞彩者,至善之首徒也,得傳其秘而傳與黃泰(南海西樵陸洲鄉人),黃泰傳其子麒英,再傳其子黃飛鴻”。清代初葉,海幢寺曾以精通搏擊之術而廣收門徒,此后數百年間各類史實和傳說故事交織交融,使海幢寺成為嶺南武術文化中的一個標志性符號。此次展覽于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辦之際推出,首次較為系統梳理海幢寺與嶺南武術相關的歷史內容,力求挖掘出海幢寺在嶺南武術發展與傳承過程中發揮的獨特的歷史作用,可謂別具意義。
與之前的展覽相比,此次展覽從“古籍文獻”角度切入,著重梳理與呈現與海幢寺相關的古籍文獻以及海幢寺經籍刻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歷史作用,并首次系統梳理《廣州大典》中收錄的海幢寺相關歷史文獻,同時配套推出“帆影千年 邂逅禪意——海絲文化藝術主題書展”,為讀者和觀眾從“古籍文獻”和“海幢寺”角度入手了解清代中外文化交流和相關歷史文化內容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
![]()
帆影千年 邂逅禪意——海絲文化藝術主題書展
廣州圖書館副館長、廣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平清表示,此次展覽,是廣州圖書館和廣州大典研究中心聯合組建的古籍保護委員會成立近兩年以來,首次推出的以古籍文獻為主體的展覽;是一次對海幢寺的深厚文化底蘊進行全方位揭示的展覽;是一次富有學術意涵的文獻展。作為本次展覽的重要文獻支撐,《廣州大典》這部大型歷史文獻叢書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廣州大典》收錄了海幢寺僧人著述7種、海幢經坊刊刻文獻6種、海幢經坊藏版文獻1種。除此之外,《廣州大典》收錄的文獻中還有大量關于海幢寺歷史、人物、景致的詩文集等記錄,這些文獻,如同歷史的見證者,默默訴說著海幢寺在廣東佛教發展歷程中的歷史地位,及其對嶺南文化藝術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許曉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