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揚州網)
轉自:揚州網
通訊員 朱文賦 記者 趙磊
金秋時節,走進儀征市馬集鎮合心村的江蘇博鰲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水產養殖基地,無人機升空,400畝養殖基地盡收眼底,一個個塘口錯落有致地分布其間,宛如一片蔚藍色的“育魚矩陣”。工作人員啟動自動投料機,飼料如雨點般均勻撒進魚塘,搶食的魚兒在水面攪起連綿不絕的水花。據悉,這里已經成為該市最大的四大家魚養殖基地。
近年來,馬集鎮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漁業特色養殖產業,致力于將漁業打造成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觀光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農業現代科技示范項目。通過持續投入與技術升級,馬集鎮的漁業產業已初見成效,正朝著規模化、科技化、品牌化的方向穩步邁進。
![]()
“智慧”養魚模式成就新標桿
傳統的四大家魚為青魚、草魚、鰱魚、鳊魚。在博鰲生態園,四大家魚分布在41個塘口養殖。江蘇博鰲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馬集落地已有11年,創始人王福兵是土生土長的馬集人。2015年,看中家鄉良好的生態資源和政策扶持,他毅然回到家鄉投資。不同于傳統散戶養殖模式,王福兵最初的想法就是通過規模化養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并實現標準化生產,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
![]()
博鰲生態農業養殖水域。
博鰲生態農業的客戶遍布長三角地區,收到客戶的訂單需求時,公司人員會進行集中起網。“進入秋冬時節,四大家魚進入銷售旺季,以草魚為例,平均重量3—4斤,肉質鮮嫩緊實,品質達到國家綠色食品標準。”博鰲生態農業負責人趙朋杰介紹,出水的魚要提前15天進行報備和定量檢測,出售前3天,鎮農業農村和生態環境辦公室工作人員會現場取樣進行藥殘檢測,并通知儀征執法大隊進行現場檢測,檢測合格后才會開具合格證,讓魚流入市場。“公司去年銷售四大家魚90萬斤,銷售額達到600萬元。今年預計銷售四大家魚100萬斤,銷售額突破800萬元。”
借助鄉村優良的水質環境,2021年以來,博鰲生態農業大力推廣健康生態智慧養殖方式,利用智能物聯網技術,實現自動化養魚。站在養殖基地的智能中控室,趙朋杰手指大屏幕上的實時數據向記者介紹:“現在看到的中控大屏體現了所有塘口的養殖情況,我們在所有塘口放置了pH值傳感器、氨氮傳感器、亞鹽傳感器和溶氧傳感器,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監測到水質出現問題,就會在中控大屏上顯示并報警,如果溶氧低于正常數值,系統也會自動打開增氧機。”
![]()
“智慧魚塘”云平臺監控系統。
趙朋杰所說的“中控大屏”正是智慧魚塘云平臺監控系統的核心終端。該智能魚塘云平臺系統堪稱水產養殖的“幕后大腦”,系統投資超百萬元,在基地內各塘口設置水產養殖智能監控設備,實現pH值、氨氮含量、亞硝酸鹽濃度、溶解氧等指標的自動監測與調節,同時具備自動投料功能,真正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管理。除了滿屏的各項數值實時變化,全時段監測養殖水環境,還能通過攝像頭近距離觀察魚體情況。
趙朋杰表示,在未進行自動化改造前,企業無法實時監測水質中的關鍵指標,投料、增氧和水質抽樣工作完全依賴人工操作,不僅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養殖效果也難以保證。如今,通過打造數字化智能漁場,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科學技術融入原有養殖模式,并引進最新管理技術和智能化設備,可全面掌握漁場情況,并通過大數據系統進行精準調節操控。數字賦能不僅讓博鰲生態農業示范園的養殖管理實現智能化,還顯著提升了魚的品質,畝產量從1500斤提升至2500斤,魚的質量與口感也得到大幅改善。
據介紹,智能化改造后,博鰲生態農業綜合機械化生產水平達85%,年人工成本降低40萬元,生產效率提升90%。“養魚先養水”,博鰲生態農業堅持每年清塘底淤泥、春季曬塘并用生石灰消毒,既提升水產品質量,又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在青魚、草魚、鰱魚、鳊魚四大家魚養殖基礎上,拓展錦鯉養殖業務,建成18個錦鯉養殖魚池及工廠化標準養殖房,憑借智能化、標準化模式,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
三產融合 “以漁興農”繪就新圖景
把魚養好是基礎,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才是關鍵。近年來,在馬集鎮政府的引導下,博鰲生態農業開始朝多元化、產業融合化轉型。博鰲生態農業坐落于馬集鎮合心村,與125省道主干道相連,南面緊鄰G40高速馬集出口,東面緊鄰S125省道,交通條件便利。
博鰲生態農業采用敞開式的養殖格局,塘口和周邊農田、村莊緊密相連、和諧共生。在這里既可以體驗垂釣樂趣、感受養殖文化,也可以欣賞田園風光。這兩年,博鰲生態農業在魚塘周邊種植草莓、西瓜、桑葚、黃桃等水果,還將周邊村民養殖的家禽等納入產業鏈。外來的市民在這里實現采摘游的同時,也可以購買村民家里養殖的土雞、土鴨等農副產品,實現資源互補、互利共贏,形成“養殖+種植+旅游”三位一體的產業融合雛形。
除了企業自身的產業設計,馬集政府還幫助博鰲生態農業做起發展規劃,雙方合力在漁“鏈”上做文章,深耕漁旅融合,發展起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水上娛樂等一系列群眾性、示范性極強的“漁樂”項目,實現“水下有魚、水面有景、水岸有娛”的生態漁業和休閑娛樂的有機融合。
![]()
11月4日,記者在博鰲生態農業公司內看到,一幢兩層樓體已進入收尾階段,將于下月完工。趙朋杰介紹,馬集政府協調土地指標,目前施工的是博鰲生態農業的二期工程——博鰲生態園建設接待中心項目,總用地面積為2475平方米,建設三產用房占地面積1496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836平方米,配套設施包括道路、管網、綠化等,一同建設的還有博鰲生態園水產交易批發市場項目,總用地面積為3216平方米,建設三產用房占地面積2478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967平方米,配套設施包括道路、管網、綠化、冷鏈物流倉儲等,兩個項目投資1.5億元,是馬集鎮2025年重大投資農業項目。
據介紹,生態園完工后內部將打造為集游客接待與體驗于一體的多功能空間,一樓規劃為產品陳列區,集中展示博鰲生態農業“博麟”品牌產品,涵蓋四大家魚、觀賞錦鯉、草莓、桑葚、西瓜、黃桃等以及土雞、土鴨等農副產品;二樓設置游客接待中心及休閑體驗區,為游客提供咨詢、休息、品鑒等服務。未來,市民游客到訪博鰲生態農業,不僅能以實惠價購買四大家魚和觀賞錦鯉,還可采摘品嘗農家美食,一條“養殖+種植+旅游+銷售”的完整產業鏈由此形成,將有力推動馬集鄉村旅游及特色農業快速發展。
“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空間布局,促進全鎮生態漁業全產業鏈發展,把漁業打造成優勢產業、綠色產業、富民產業。”馬集鎮農業農村與生態環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博鰲生態農業現已成為儀征市智慧水產養殖的標桿企業,建成了儀征最大的智能化智慧水產養殖系統,有力帶動了全鎮水產養殖技術的升級與產業規模的擴大。
好水養好魚,好業富農家。鄉村漁業的發展,帶動周邊村民在家門口從事育苗、養殖、銷售等水產養殖相關工作。以博鰲生態農業為示范,馬集鎮推動漁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養殖銷售、觀光旅游、休閑體驗等環節緊密銜接,讓漁業產業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從“水里產”到“鏈上造”,從“單一養殖”到“三產融合”,馬集鎮水產養殖之路持續升級。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這片水域將產出更多優質水產品,成為鎮域經濟發展的“藍色增長極”。馬集鎮將緊扣“綠色漁業、生態漁業、智慧漁業、品牌漁業”方向,推動鄉鎮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責任編輯:劉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