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千龍網)
![]()
圖為深秋時節,在拉薩市林周縣強嘎鄉典沖村,當地農民用傳統方式打場(資料圖片)。記者 王敏 攝
金秋十月,雅魯藏布江兩岸青稞飄香、馬達轟鳴,西藏迎來又一個糧食豐收季。記者從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獲悉,經過對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等關鍵指標的綜合研判,今年全區糧食生產主要數據預計將超過2024年,實現連續豐收。
在這片高原厚土之上,如何實現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答案就藏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實踐中。
政策紅利賦能,“藏糧于地”筑根基
日喀則市桑珠孜區農戶邊巴望著飽滿的青稞穗喜笑顏開:“政府每畝補貼60元,種子還有專項補助,我家50畝青稞,以前每斤賣2元,年收入約7萬元。現在企業按每斤3.5元收購,年收入能超12萬元。”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處長陳以生介紹,2025年全區累計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資金6億余元,補貼資金通過“一卡通”系統直接發放到戶。在各級政府調度下,2025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預計達到300.75萬畝,其中青稞播種面積235.63萬畝,分別較去年增加1.65萬畝和5.53萬畝,糧食生產基本盤更加穩固。
政策紅利給農戶吃了“定心丸”,高標準農田建設讓農民種糧更有底氣。截至今年10月底,全區累計新建高標準農田451.51萬畝,改造提升69.65萬畝,同步推進灌區節水改造、水庫引調水工程等水利項目46個,初步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田格局。林周縣曲果鎮朱加村村民扎西平措今年種了19畝青稞,打開地頭水泥灌溉渠的閥門,清澈的渠水就嘩嘩流進田里。“原來都是一家家輪著澆水,現在真的太方便了。”扎西平措感慨地說。
“我們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近3年來全區耕地等級進一步提升,高原良田畝均增產5%以上。”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巴桑次旦說。
良種良法聯動,“藏糧于技”釋潛能
在昌都市八宿縣白瑪鎮旺比村,曾經的鹽堿地上建起了物聯網植物工廠,紅紅的圣女果綴滿枝頭。“誰能想象,這片曾讓人頭疼的土地,如今竟能結出如此豐碩的果實。”旺比村村委會主任尼瑪澤仁對記者說。
這一轉變來自我區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驅動。近年來,我區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新設備,全區科技對農牧業貢獻率達到一半以上。2025年,自治區啟動農業科研攻關項目33項,投入1.77億元,建設14個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構建起從育種、擴繁到推廣的良種體系,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藏青2000”“喜馬拉22號”等良種成為主導品種。
同時,全區組建7個地市技術包保工作組,依托“西藏農牧”APP,實現“需求對接、任務派發、過程留痕”閉環管理,5320名科技人員在線對接服務,累計處理基層需求2363項,讓科技精準直達田間地頭。
延伸產業價值,“四良”融合促振興
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者緊密相連,推動我區糧食生產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系統提升”的轉變。其中,青稞作為西藏的主要糧食作物,在實現增產的同時,產業效益也顯著提升。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著力突破青稞加工技術瓶頸、打通市場流通渠道,延伸青稞價值鏈,目前已培育出藏青系列、喜馬拉系列等78個優質品種,開發出從傳統糌粑到青稞啤酒、從青稞脆片到功能性食品等4大類80余個品種,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0余家。由日喀則市江孜縣牽頭組建的青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近三年累計投入研發資金2000多萬元,開展50余項關鍵技術研究,獲得專利18項。
如今,西藏已形成以青稞為基礎的“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青稞年加工產值突破12億元,從過去的“溫飽糧”“政治糧”,穩步轉型為帶動農民多元增收的“致富糧”。
青稞連年豐收,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高原的生動實踐,也是西藏糧食安全治理能力穩步提升的鮮明印證。下一步,西藏將持續推動“四良”深度融合,通過強化科技創新、完善基礎設施、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筑牢高原糧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