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過一個輝煌的時代,但卻沒有誕生現代科學。
相反,現在的伊斯蘭世界普遍陷入貧困與動蕩,為什么呢?這一點跟地理有巨大關系。
接下來我借著上期內容來梳理一下伊斯蘭文明的沒落和東擴。
![]()
伊斯蘭文明的沒落
11世紀有人整理了一份當時伊斯蘭世界最有影響力人物的名單,共收錄415人,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中亞,其余三分之二中又有超過一半出自今天的伊朗地區。
中亞人在自然科學、數學和哲學領域的統治地位尤為明顯。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時大多數穆斯林學者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阿拉伯人,他們大多數來自中亞。
![]()
如果說阿拉伯帝國占據了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那么中亞由于恰好處于歐亞大陸的幾何中心,就成了十字路口中的十字路口。
從波斯、希臘、中國到印度,每個文明都在中亞留下了痕跡,并成為其發展過程中的養料。
種種資料表明,早在伊斯蘭教到來之前,中亞就已經具備了開啟學術大發展的主要條件。
許多學者把伊斯蘭黃金時代的衰弱歸罪于蒙古入侵或者十字軍東征。
但哈佛大學學者埃里克·錢尼(Eric Chaney)通過對史料的量化研究發現,在蒙古入侵之前的12世紀,伊斯蘭世界的科學著作比重便開始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來自宗教學校作者的著作以及宗教方面的書籍比例則大幅上升。
這表明在蒙古入侵之前,包括中亞在內的伊斯蘭世界的科學傳統便已經日趨式微。
![]()
從11世紀開始,隨著阿拔斯王朝權威的衰弱,各地政權紛紛割據,政治上的不穩定使得社會對宗教依賴加深。
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混亂導致了宗教狂熱的增加以及宗教領袖權力的提升。
為了防止科學研究對宗教領袖影響力的弱化,這些宗教領袖便鼓勵開辦宗教學校,撰寫宗教著作。
所以伊斯蘭文明的學術興盛,宗教并不是主要原因,但伊斯蘭文明的學術衰落,宗教狂熱卻是最重要的原因。
這一時期最有名的伊斯蘭思想家叫安薩里,他被伊斯蘭世界認為是繼穆罕默德之后最具影響力的穆斯林,他在其著作《哲學家的矛盾》中認為一切因果都來自于真主的意志人類無法獨立理解自然規律。
這種“神意論”雖然在信仰層面強化了宗教權威,但也削弱了科學探索的邏輯基礎。
導致此后的伊斯蘭哲學理念日趨轉向保守的因果論,不復之前百家爭鳴的求索狀態。
![]()
與此同時,另一個打擊來自歐洲大航海,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葡萄牙、西班牙等國掌握了先進的航海與導航技術,直接開辟了通往亞洲的新航路。
歐洲商人可以繞開中間商,也就是阿拉伯人,直接與東亞和東南亞進行貿易往來,原本的陸上貿易中心中亞被徹底邊緣化,中亞再也不是過去那個商貿繁盛、多元文化匯聚的文明十字路口。
到了21世紀,那些過去繁盛一時的中亞名城撒馬爾罕、布哈拉、梅爾夫、巴爾赫早已不復當年盛景。
值得注意的是,伊斯蘭文明的衰退并不意味著伊斯蘭教停下了它的擴張步伐。
![]()
大航海路線圖
伊斯蘭文明的東擴
伊斯蘭教從誕生之日起,武德就一直很充沛,而且伊斯蘭文明一直處于東擴之中,這里我重點說一下它是如何進入中國西北地區的。
如果從一個較長的時間線來看的話,伊斯蘭文明的東擴其實伴隨著與佛教、儒家文化的長期碰撞,雙方的力量此消彼長,不斷產生新的平衡,又不斷打破舊的平衡。
這個平衡點從怛羅斯開始在千年的歷史中反復搖擺,一度推進到了中華文明的腹地西安。
也可以說,經過長達1000年的戰爭,伊斯蘭的影響力一步一步地從中亞滲透到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之一。
阿拉伯帝國和大唐帝國的第一回合發生在公元751年,唐朝派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領約三萬唐軍與葛邏祿、拔汗那等盟軍深入西域,與阿拔斯王朝約十萬軍隊在怛羅斯河畔交鋒。
雙方激戰五日,因葛邏祿部在關鍵時刻倒戈,唐軍被迫撤退。
這場戰役的直接結果是唐軍失利,但它并未導致唐朝對西域的全面失控。
當時唐朝仍處于盛世,安西四鎮依舊存在;
而阿拔斯王朝也正忙于穩固其新奪取的中東統治,無力進一步東進。
在這里,伊斯蘭文明和儒家文明第一次達到了一種勢均力敵的狀態。
![]()
到了公元9世紀到10世紀,突厥語民族的勢力在中亞崛起。
西遷的回鶻后裔在中亞建立了喀喇汗王朝,這個政權原本信奉佛教和摩尼教。
由于喀喇汗國因為內部爭權奪利,喀喇汗奧古爾恰克的侄子薩克圖為了取得外部穆斯林力量的支持,首先皈依伊斯蘭教,隨后在圣戰者的支持下打敗了他的叔叔,自稱博格拉罕。
在他的兒子和孫子統治時期,伊斯蘭教正式進入新疆,成為喀喇汗王朝的國教,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語民族國家。
喀喇汗王國完成了伊斯蘭化之后,開始向南對信奉藏傳佛教的于闐王國(今新疆和田一帶)發動圣戰。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血腥征服,西域千里佛國血流成河,成為真主的土地。
在這個過程中,穆斯林拆毀佛教寺院,搗毀佛像,焚燒佛教經典,對抗拒者大肆屠殺,逼迫佛教徒加入伊斯蘭教。
回鶻人就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關于這場戰爭,至今和田民間仍有百年戰爭的說法。
隨著于闐王國的滅亡,佛教也結束了在這個地區千余年的主導地位,佛教勢力從此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區。
但伊斯蘭教并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此后數百年,兩種宗教勢力在西域你來我往,廝殺不斷。
到了16世紀初,伊斯蘭教最終將佛教勢力排擠出了哈密一帶。
至此,伊斯蘭教自傳入中國以來,經過6個世紀多的傳播和發展最終成為新疆地區的主要宗教。
![]()
到了17世紀末清王朝康熙時期,隨著蒙古族準噶爾部的崛起,西域再度陷入動蕩。
信奉藏傳佛教的準噶爾可汗噶爾丹率軍攻滅了西域的穆斯林國家葉爾羌汗國,使伊斯蘭勢力一度退卻。
清軍在1688年和1697年先后兩次擊敗噶爾丹,結束了準噶爾的擴張。
但清王朝在滅掉噶爾丹之后并沒有著手處理新疆的穆斯林問題,僅僅兩年時間,代表穆斯林勢力的大小和卓便迅速叛亂。
清廷才開始正視新疆的穆斯林問題,設立伊犁將軍和總理回疆事務參戰大臣等機構。
雖然中央正式確認了對新疆的直接管理,然而新疆漢人勢力的衰弱讓西北的局面變得十分不穩定,宗教上新疆的伊斯蘭化并沒有扭轉。
中華文明的核心是儒學,儒學主要是在讀書人階層中傳播,重視倫理秩序和家族體系;
而伊斯蘭教則是無論貧窮富貴,每一個人都要融入其中。
在冷兵器時代,這種以信仰為紐帶的社會結構確實賦予伊斯蘭社會更高的組織效率。
但中國與伊斯蘭文明核心地帶之間隔著廣袤的沙漠和高原,交通困難,這種天然的地理屏障讓中亞的伊斯蘭勢力雖能不斷滲透,但始終難以全面入侵。
伊斯蘭教最終在中國西北地區深深扎根,卻未能越過甘肅走廊進入中原腹地。
![]()
總結
不可否認,伊斯蘭教的出現覆滅了很多文明,比如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伊比利亞文明,包括歐洲人面對伊斯蘭文明的入侵長期都處于守勢。
阿拉伯帝國曾經將自己的版圖從阿拉伯半島擴展到了中東、近東、北非和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并進而占領了西西里島和意大利南部的許多地區。
但伊斯蘭文明唯獨覆滅不了中華文明,它在傳播過程中只能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度融合,這種融合的結果就是后來的“回教”。
回教不同于伊斯蘭教,它是一個高度儒家化的宗教共同體。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伊斯蘭教在中國“漢化”了,卻從未被完全同化。
![]()
明代建立后,朱元璋曾本著民族主義的精神采取一系列“漢化令”,禁止胡人說胡語,穿胡服,要求胡人女子只能嫁給漢人男子。
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反而有很多漢人皈依了伊斯蘭教。到了清代,回回群體在西北地區已形成相當規模,清末在陜甘一帶還大鬧了一場,此后被清廷狠狠收拾,但時至今日仍然堅守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既保留了自身的精神內核,卻在語言、禮儀、教育、社會組織等方面深度融入了儒家文明,這種“融而不化”的局面,使得中國的伊斯蘭社群在保持宗教傳統的同時,也能與主流文化和平共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