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55歲,孩子剛參加工作,家里一切正往好日子奔。可最近,她總是覺得腰背隱隱酸痛,晚上睡覺一翻身,骨頭就“咯吱”直響。她以為是年紀大了,勞累使然。直到有一天下樓倒垃圾腳下一滑,竟然骨折了。
醫生問完飲食后搖了搖頭:“有些食物吃得太多,骨頭就是耗不過去。”王阿姨一臉吃驚:“我平常很注意補鈣啊,怎么反而早早出事了?”其實,她忽略了一個潛伏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坑,某些食物正在悄悄消耗骨量,讓骨骼變脆、變空。
![]()
哪些看似無害、實則傷骨的“隱形殺手”,你平時是不是也常吃?尤其第3種,大多數人還以為是健康零食!它們到底是哪些?為啥反而吃得越多,骨質疏松風險越大?別急,聽聽醫生與權威指南怎么說,看你家餐桌上常見不常見。
喝奶、補鈣、曬太陽,很多人知道這些能養骨,可不少人在日常飲食中卻觸碰了“骨頭大敵”。中國骨質疏松患病率高達19.2%,50歲以上女性更是超過三分之一會遭遇不同程度的切身困擾。其實,傷骨并非只和年紀有關,不當膳食結構是最大推手之一。
遠比年齡增長帶來的損耗更嚴重。你可別掉以輕心。
高度精制糖類
甜飲料、糕點、奶茶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但你知道嗎?長期大量攝入精制糖分會影響鈣的吸收和骨骼礦化。《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研究顯示,兒童及青少年若每天攝入超過35克游離糖,骨密度平均降低約7.6%。
糖過量,身體在代謝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B族維生素、鈣鎂離子來中和,這些正是維持正常骨結構的必需元素。尤其是瓶裝含糖飲料,每日一瓶,1年可能讓骨密度下降約2.2%。喝得越多,骨頭“越空”早已不是嚇唬。
![]()
很多人炒菜、做湯喜歡重口味。但鈉鹽攝入過高,會加強腎臟對鈣的排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建議成人每天食鹽攝入不超過6克。然而調查發現,北方部分城市中老年人平均每日攝入量高達11克。
鈉多則鈣少,每多攝入1克鹽,尿鈣排泄量大約增加26毫克。久而久之,鈣元素流失,骨頭就越來越脆。愛吃咸菜、臘肉、薯片等高鹽食品的家庭,務必警惕。
![]()
碳酸飲料中的磷酸鹽含量不容小覷。磷鈣比例失衡會抑制骨基質形成,促使骨量流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隨訪研究數據顯示,經常飲用碳酸飲料的人,髖部骨折風險比不喝者高出20%-34%。碳酸飲品喝得越多,骨質疏松風險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含有“0糖”標簽的碳酸飲料也不是完全安全,磷酸依舊會影響鈣的沉積,千萬別掉以輕心。
腌制和罐頭食品
腌制食品和罐頭很多人愛吃,不僅咸味重,其加工過程中還會加入大量防腐劑和磷酸鹽。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腌制食物攝入者骨質疏松發病率高出其他人群約1.4倍。不僅如此,罐頭食品雖方便,但其深加工過程讓營養素大大流失,對骨骼毫無好處。
![]()
而且此類食品鈉鉀含量嚴重失衡,更增加骨鈣流失負擔。這就是你經常覺得膝蓋酸軟、“骨頭不結實”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以為,“補鈣”就萬事大吉,只要多喝牛奶、吃鈣片就能抵消一切傷害。其實,能吸收多少才是關鍵。如果不改善飲食結構,再多的鈣也經不起慢慢流失。
骨質疏松是“悄悄發作”的慢病,早期常無癥狀,一旦出現身高變矮、駝背、易骨折,往往骨量已嚴重受損,修復難度加倍。除了飲食不當,長期久坐缺乏運動、過度節食也會加速骨鈣流失,千萬別以為“我還年輕用不著管”。
![]()
建議減少以上4類食物的攝入:飲料換成白開水或低糖茶飲,偶爾享用甜品就好;烹飪時少放鹽,調料以天然醋、檸檬汁增味;遠離碳酸飲料,把習慣換成酸奶、豆漿等補鈣飲品;腌制、罐頭食品能不吃就不吃,盡量用新鮮食材做飯。
增加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如魚、瘦肉、奶、豆制品,有助于骨基質合成。多做戶外活動,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陽光能激活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
![]()
補充足夠鈣和維生素D,成人每日推薦攝入鈣800mg以上,維生素D不少于400IU,飲食難以達到可適量補劑助力。每年定期體檢骨密度,發現骨量流失及時就醫干預,別等到骨折才后悔莫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