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是首都教育體系和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力量中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組成部分,是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近期,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明確了發展方向,提供了具體的任務表、路線圖。北京將以此為指引,融入“十五五”時期教育發展規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強化高校青年教師引育留用的全鏈條建設,以期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精準施策提供北京模式。
一、立足長遠,科學制定引才規劃,筑牢青年教師隊伍根基
建設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青年教師隊伍,必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與戰略屬性,堅持規劃先行,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和科學性。
一是強化規律研究與前瞻布局。各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對青年教師成長規律、人才流動趨勢、學科發展動態的深入研究,將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置于學校整體發展和學科建設的大局中進行統籌謀劃。緊密結合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定位,特別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目標要求,明確人才配置的核心方向、重點領域和急需類型。既滿足當前教學科研的迫切需求,也要著眼于未來5到1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需要,實現近期補充與長遠儲備的有機結合。
二是推行精準規劃與分類引才。改變“大水漫灌”式的引才模式,轉向“精準滴灌”。依據學校定位和學科重點,精準設置引才崗位,細化引進標準,確保人崗匹配。實施分類引才策略,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人文社科等不同領域,設立差異化評價標準和引進路徑。如中關村學院面向國內外知名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引才,具備相關頭部科技企業研發背景。
三是加強青年人才戰略儲備。充分發揮博士后隊伍的“蓄水池”作用,通過設立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科研啟動經費、創造獨立研究機會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國內外優秀博士畢業生。對具有潛力的博士后加強跟蹤培養,鼓勵其潛心從事創新性研究,為成長為卓越教師奠定基礎。
二、創新機制,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提升引才聚才效能
面對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需要不斷創新引進機制,提升引才的靈活性、精準性和實效性。北京市始終致力于推動高校將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高水平人才培育引進的基本導向,加快各類高水平青年人才引育。
一是落實高校引進自主權,激發主體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高校在青年教師引進中的自主權。高校根據發展規劃自主確定引進人才的崗位、數量、標準和程序,自主組織招聘、評審和聘任,鼓勵高校加快海外人才引進,教育主管部門主要發揮宏觀指導、政策支持和監督保障作用。這有助于高校快速響應學科發展需求和人才市場變化,提升引才效率。
二是實施柔性引才機制,匯聚天下英才。打破剛性約束,積極探索和實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鼓勵高校通過聘請兼職教授、客座教授、設立講座教授席位、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等多種形式,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及行業企業的優秀青年人才,以靈活多樣的方式為北京發展貢獻智慧。特別是對于具有特殊專長或豐富實踐經驗的青年高技能人才,結合實際貢獻,在年齡、學歷等方面適當放寬要求。
三是建設人才信息庫,推動共引共享。依托大數據信息技術和人才計劃,建設優秀青年人才資源信息庫,動態管理人才學術背景、研究方向、成果產出等信息。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推進高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之間的人才共引共享機制。例如,支持跨單位聯合引進領軍人才及其團隊,鼓勵人才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在不同創新主體間雙向兼職、橫向流動,促進知識、技術、人才的順暢流動與高效配置,形成協同引才、合力用才的良好局面。
四是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優化引才環境。為引進人才配套有競爭力的科研啟動經費、實驗室空間、儀器設備等資源,在研究生招生指標、團隊組建等方面予以傾斜。推進市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鼓勵高校與企業共建“雙聘”制度,吸引企業專家到高校兼職。充分發揮各級各類人才平臺重要作用,推動高校青年教師積極申報人才計劃。5年來,北京高校共有52人入選青年北京學者計劃。在卓越青年科學家等項目遴選中突出產業對接度,支持青年人才開展應用型研究。
三、完善聘用機制,激發內生動力,促進青年教師可持續發展
以深化綜合改革為牽引,完善聘用機制與評價體系,探索“一校一策”支持模式,為青年教師提供清晰的職業發展通道和穩定的政策預期。
一是強化聘期管理與流轉退出。推行聘期目標管理制度,明確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任務要求。加強聘期考核,將結果作為崗位聘任、等級晉升、薪酬調整及續聘解聘的重要依據。暢通流轉和退出渠道,實現“能上能下、能進能出”,保持隊伍競爭活力與良性循環。
二是科學實施預聘長聘制度。堅持以培養和留用優秀人才為出發點,科學設置預聘期限,為青年教師提供充足的科研起步時間。設計清晰的發展路徑,明確長聘晉升標準與程序。加強過程管理,建立導師指導、中期評估、學術交流等機制,強化薪酬待遇,經費、科研支持等,幫助青年教師解決發展中的困難,促進其學術成長。
三是加強教師數字賦能。順應教育數字化趨勢,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印發全國首個省級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和應用指南,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深化人工智能在教師研修、教學場景中的實踐研究,建設智能化教學平臺。開展AI創新社區應用推廣,為教師、學生及科研團隊提供人工智能技術“學、訓、研、用、產、享”全鏈條服務及全要素支撐。成立北京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虛擬教研室,實現全市授課教師全覆蓋。首都師范大學通過“Deep Seek引領教學創新與科研申報能力提升工作坊”等,構建“認知-實踐-應用”培訓體系,提升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
四是強化全方位支持與營造優質環境。持續構建激勵導向鮮明、支持卓越發展的薪酬待遇體系,優化科研資源與招生指標配置,向業績突出、潛力巨大的青年教師傾斜。規范科研項目和人才計劃管理,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擾,破除“五唯”傾向,完善分類評價體系,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與同行評議。支持高校在績效工資總量核定中向高層次人才集中、創新成效突出的部門傾斜。建立健全青年教師職業發展支持體系,包括入職培訓、國內外訪學等制度。通過“北京市屬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計劃”等項目,支持青年教師組建團隊,協同攻關。
強化青年人才的引育使用,提升其核心競爭力,是一項關乎首都未來發展的戰略性工程。北京市教育兩委將繼續引導和支持高校、科研單位,在新域新質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征程中,以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為抓手,持續優化引才規劃、創新引進機制、完善聘用管理,充分激發青年教師的創新潛能與創造活力,打造一支與首都戰略定位相匹配、支撐首善之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流青年教師隊伍,營造近悅遠來、人盡其才的良好生態,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北京力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主任 李奕)
作者:李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