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青、水綠、泉暖。咸寧,“綠色家底”殷實。
一年來,我市以實干讓綠色家底“活”起來、產業“跑”起來、名片“亮”起來,一步步把綠水青山繪成“金山銀山”新畫卷。
![]()
資源變資本 讓綠色家底“活”起來
咸寧的綠色家底有多厚?876萬畝林地占市域面積近60%,年水資源總量超80億立方米,還有全國少見的富硒溫泉……這些不是只能看的“風景”,還是能生金的“前景”。關鍵是要找到“點綠成金”的鑰匙,讓沉睡的資源“醒過來、活起來”。
嘉魚縣把水庫“變現”的法子就很妙。
三湖連江水庫的取水權,過去只是管“放水”,現在打包給城發集團,拿到了1.9億元“取水貸”,用來建第二水廠,既解決了周邊鄉鎮用水難題,又讓“水流”變成了“現金流”。
這可不是個例,嘉魚還探索了“水域灘涂養殖權證抵押”,把估值8.4億元的蜜泉湖30年養殖經營權,向農發行融資4.9億元用于生態治理,水質從劣Ⅴ類升到Ⅳ類,還帶動了文旅、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真是“一湖清水帶活一串產業”。
崇陽縣更是會算“生態賬”。
桂花林場曾靠“砍樹吃飯”,現在把1.2萬畝林地經營權交給企業,發展林下經濟,不僅拿到3100萬元“林下貸”,還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
過去砍樹賣錢,不僅年收入只有100多萬元,還破壞生態;現在護林種藥,光黃精產業就帶動4000多畝種植,未來綜合產值能超4億元,“護著林子還能賺更多”,這賬誰都算得明白。
就連看不見、摸不著的數據,也成了“值錢的資源”。我市把公積金數據整理好、評估準,授權給高投集團運營,一下子新增3000萬元數據資產。企業想貸款,不用再愁沒抵押物,靠數據就能“增信”;金融機構敢放貸,有數據兜底更放心。這就像給資源辦了“身份證”,過去“守著青山喊窮”,現在“握著資源生財”,綠色家底真正成了發展底氣。
土地資源也不能浪費。咸寧高新區曾有不少閑置廠房、低效用地,通過“騰籠換鳥”,引進天府食品產業園,盤活92畝閑置地,今年預計可增加2億元產值;通城縣把破產企業的299畝土地和廠房拍下來,升級改造后引進安芯美半導體等企業,11個項目總投資超50億元,預計年增稅收1.6億元,讓原來“曬太陽”的土地變成了“產金蛋”的寶地。
加數變加速 讓綠色產業“跑”起來
有了“活”起來的資源,更要讓綠色產業“跑”起來。我市不搞“撿到籃子里都是菜”,而是盯著“綠色+”做文章。
傳統產業升級,步子既穩又快。金盛蘭冶金過去靠“高耗能”過日子,現在不僅實施超低排放改造,還計劃建135萬噸精品鋼項目,全面向“高精尖特”轉型;南玻光電不滿足于做普通玻璃,攻關柔性OLED技術,一塊玻璃附加值翻幾番,不再是簡單賣“原片”。這些老企業換了新賽道,不僅污染少了,效益也更好了。
今年1至5月,全市新型建材產業產值超302億元,同比增長5.3%,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效果實實在在。
新興產業培育,抓早更抓準。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里藏著不少“潛力股”:黑玉科學開展類器官研發,填補了咸寧生物醫藥領域的空白;妙伴機器人做智能護理設備,在武漢研發、到咸寧生產,一年就帶來超1億元產值。還有崇陽的全釩液流儲能、通山的抽水蓄能電站,瞄準“雙碳”風口,把綠色能源變成了“朝陽產業”。
產業要“跑”得快,供應鏈得跟上。食品飲料供應鏈平臺招來380家企業,從原材料采購到包裝物流“一站式”搞定,今年新增交易額1億元;護理人才供應鏈平臺聚集4308名護工,既解決企業用工難,又讓村民學技能、賺工資,“咸寧護工”還成了響當當的勞務品牌。產業鏈環環相扣,供應鏈無縫銜接,綠色產業自然跑得又快又穩。
項目推進也在“加速”。我市實行“四色圖”管理法,把產業項目按進度標成紅、黃、綠、藍四色,紅色要督辦、綠色正常“跑”,清清楚楚抓進度。今年前兩季度集中開工的314個項目,開工率達95.4%,入庫率74.5%;67個省級重點項目,年度投資完成率近60%。智萊智能設備二期等項目很快就能投產,項目“快落地、快投產、快達效”,綠色產業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優勢變勝勢 讓綠色名片“亮”起來
如今,我市的綠色優勢已成為一張張靚麗的“名片”,不管是周末來泡溫泉,還是來買青磚茶,游客提到咸寧就豎起大拇指。
這背后是,溫泉這張“老牌名片”擦得更亮。
過去溫泉項目多是“泡澡+住宿”,現在不一樣了。溫泉養心谷聚焦“溫泉+康養”,建康養中心、配醫療資源,讓游客既能泡溫泉又能調理身體;浪口溫泉聚焦“溫泉+研學”,開設陶藝課、倡導自然教育,吸引了不少親子家庭;就連嘉魚的山湖溫泉,也配上了星空帳篷、親子樂園,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2024年,全市溫泉企業接待游客超90萬人次,“華中第一泉”的名氣越來越響。但咸寧人民絕不滿足于此,還在謀劃溫泉梯級利用,用溫泉水供暖、搞溫室種植,讓“溫泉資源”發揮最大價值。
生態文旅這張“新名片”打得更響。
九宮山夏天避暑、冬天滑雪,今年“五一”旅游綜合收入同比翻倍;赤壁古戰場推出實景演藝《赤壁·借東風》,“五一”單日接待超3.8萬人次;還有通山的隱水洞,坐船、坐小火車、步行結合的游覽方式,成了“中華天洞”的招牌。現在每逢周末,來咸寧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
我市還在整合資源,推動“通平修”文旅協作,和湖南平江、江西修水一起籌劃跨省旅游線路,讓“一腳踏三省”的風景變成“三省人共游”的盛景。
農產品這張“特色名片”做得更實。
赤壁青磚茶過去靠“邊銷”,現在研發“清潔化發酵”技術,還開發出青磚茶面膜、啤酒,產品賣到全國各地;嘉魚甘藍培育出“思特丹”品種,成了長江流域越冬甘藍的主栽品種,種子不再靠進口;崇陽黃精做成膏方、飲料,從“藥材”變成“食品”,附加值翻了好幾倍。
2024年,全市茶葉產業鏈綜合產值超226億元,蔬菜產值超115億元,這些帶著“咸寧印記”的產品,走進武漢商超、賣到全國各地,讓“咸寧產”變成“放心選”。
從資源變資本,到產業“跑”起來,再到名片亮起來,我市的綠色發展不是“喊口號”,而是“實打實”。守著綠水青山,干著綠色事業,咸寧人不僅把生態家底變成了“錢袋子”,更把家園建得越來越美。
來源:咸寧日報
記者:甘青 通訊員:汪海
一審/編輯:黃亞琦
二審:石麗麗
三審:陳小彬
監制:朱封金
出品:咸寧日報網絡傳媒中心
![]()
![]()
1.
2.
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