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中工網)
在基層社會治理的宏大課題中,工會組織如何找準定位、主動作為?甘肅金昌市金川區總工會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通過深度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工會實踐,將工會維權與服務職能系統性融入基層治理網絡,實現了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嵌入”的深刻轉變,探索出一條維權效率與服務效能“雙提升”的新路徑。
![]()
金川區總工會主動跳出“單打獨斗”的傳統模式,將服務窗口整體嵌入全區的綜治中心,與13個綜治服務窗口及25個專業功能室共同形成“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集成平臺,專設勞動爭議聯合調解中心和8個調解室,由專業社工、律師、心理咨詢師等組成一支常駐維權隊伍,為職工打造了勞動爭議“一站式”調處平臺。同時,通過建立聯合工會、網格工會等形式,讓工會組織成功覆蓋到小微企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神經末梢”,為有效參與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實現“小事不出企業、大事不出園區、矛盾不上交”的目標,金川區總工會著力推動“事后處置”向“源頭預防”轉變,健全了一套靈敏的風險預警機制,推動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組織104個,發展監督員145名,形成一張覆蓋廣泛的監督網。結合勞動關系三方機制與“12351”熱線平臺,對工資支付、社保繳納等重點領域實行動態監測,構建起“上下聯動、梯次過濾、就地化解”的多元解紛體系,顯著提升了勞動關系風險的感知敏銳度和處置時效性。
“工會+法院+檢察院+司法+人社+N”,這個不斷延展的協作體系是金川區化解矛盾的利器,讓職工訴求“一網通辦”。目前,金川區已累計受理勞動爭議案件312件,辦結率高達90%,有力維護了勞動關系的和諧與社會的穩定。
作為職工的“娘家人”,金川區總工會創新構建“1233N”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將專業心理疏導融入矛盾調處全過程,從源頭紓解職工心結。同時,持續做優“四送”品牌,深入開展“暖新”行動、托育服務等特色項目,并以技能培訓、文體活動、療休養等方式全方位凝聚職工。這種常態化、精準化的服務,溫暖了人心,也有效預防和減少了矛盾糾紛的發生。
![]()
為推動觸角的延伸,金川區總工會將工作深度融入社區網格體系,創新推行“工會網格員”機制。選聘的社區網格員、企業工會干部等建設工會信息員隊伍,活躍在基層一線,成為職工訴求的“第一知情人、第一報告人、第一協調人”,推動工會工作直達治理最前沿,沉入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為區域治理現代化注入了強勁的工會動能。(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康勁 通訊員 王黎奎 李智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