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賴 睿
![]()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之寶玉像(中國畫) 戴敦邦作
清秋時節,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再添一處文化景觀——杭州戴敦邦藝術傳播中心日前正式揭牌。該中心以繪畫、多媒體等形式,將戴敦邦筆下的《水滸傳》《紅樓夢》等古典文學繪畫,立體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年近鮐背之年的戴敦邦,深耕古典文學題材數十載,其《水滸人物一百零八圖》《紅樓夢人物百圖》等作品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他為電視劇《水滸傳》所描繪的人物造型神形兼備,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
今年初,杭州國家版本館收藏了戴敦邦捐贈的55幅《白蛇傳》原稿。杭州國家版本館副館長張璞說,戴老年近九旬,仍然堅持每天凌晨兩三點起來畫畫,反復創作不同風格的《紅樓夢》《水滸傳》,不斷精進、不斷創新。
開幕儀式現場,戴敦邦藝術生涯回顧與創作采訪視頻集錦,將觀眾帶入畫家筆下古樸典雅的經典文學世界。隨后,一場由戴敦邦經典畫作改編的“水滸秀演”,生動再現了《水滸傳》里的人物與場景。當天,戴敦邦還向杭州西湖區捐贈了與弟子程澄合作的37米長卷《梁山群雄圖》,筆墨精妙,引人入勝。
元末明初文學家施耐庵曾居于杭州,西溪濕地流傳著水滸故事。戴敦邦說,西溪濕地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把藝術傳播中心建在這里,就是想讓觀眾不止看畫,更懂畫里的意,看完《水滸傳》人物畫,轉身能感受西溪與水滸文化的淵源。”
杭州戴敦邦藝術傳播中心坐落于西溪濕地深潭口,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江南地域風情濃郁。該藝術中心包括水滸忠義廳、大觀紅樓廳、翰墨古今多媒體廳、108IN藝文空間、戴敦邦畫室及108將藝術回廊6大區塊,并以中國園林的“廊院融合”理念,將其中5幢建筑有機串聯,形成一個整體院落。
在水滸忠義廳,《水滸傳》中的經典畫面極具故事性和藝術性,一百零八將畫像神態鮮活,盡顯戴敦邦的藝術功底。大觀紅樓廳,結合西溪濕地“秋蘆飛雪”等景致,讓觀眾感受西溪的“紅樓印記”;通過紅外感應、數字技術等,再現《紅樓夢》中“太虛幻境”等經典畫面,讓觀眾了解戴敦邦筆下《紅樓夢》人物群像。
翰墨古今多媒體廳里,《上海城隍廟群仙欣會圖》《三十六雷將》《水滸梁山群雄末途圖》等畫作“活”了起來。卷軸緩緩鋪開,人物各具動態。108IN藝文空間則擺放著戴敦邦作品周邊。藝術傳播中心聯合西湖文創推出近60款藝術IP主題文創,包括水滸主題貼紙、紅樓雅韻荷包等,讓古典藝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戴敦邦畫室完整還原了戴老畫室里的文房用具,以及藝術家創作的場景,讓人一窺其興酣落墨、縱情揮灑的豪健筆力。在108將藝術回廊,觀眾可以使用手機NFC感應“召喚”水滸英雄,觀看動畫,了解英雄豪杰的故事。
杭州戴敦邦藝術中心理事長、藝術館館長程澄表示,藝術中心因地制宜,巧妙地將西溪風貌、江南水鄉建筑群落與水滸、紅樓藝術融合。此次展館展出戴敦邦近50幅《紅樓夢》《水滸傳》原作畫稿,均為戴老80歲之后的創作,部分作品為首次亮相。
據悉,開館后,杭州戴敦邦藝術傳播中心將陸續為觀眾呈現戴敦邦經典作品,并注重將戴敦邦的藝術經典與杭州在地文化、自然生態相結合,通過策劃主題活動、開展藝術研學,讓更多人在筆墨間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記者手記
綠意盎然的西溪濕地,因杭州戴敦邦藝術傳播中心的落戶而增添了又一縷墨香。畫家戴敦邦筆下的水墨人物,在秀美湖川的懷抱中,找到了新的棲居地。
西溪濕地曾吸引眾多文人墨客在此流連吟詠。這里流傳著水滸故事,近年來還打造了西溪水滸文化展示館。此次中國經典名著中的人物以繪畫的形式融入西溪濕地,連接起自然環境、地方人文與藝術表達,形成了一個更具體驗感的文化場域。
在這里,人們走進千頃蘆蕩、萬只鷺鳥的自然畫卷,與《水滸傳》《紅樓夢》中的人物不期而遇,感受名家筆墨的氣韻生動,或再買一卷水滸主題貼紙、一個紅樓雅韻荷包,將這份獨特的文化體驗帶回家。
這是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也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在天地山水間,文化走進生活,浸潤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