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至5日,第三屆漢文化論壇將在徐州舉行。70多位頂尖學者、文化名家、領軍人才將齊聚彭城,共溯漢文化之源,共話漢文化之興。
本屆漢文化論壇主題為“何以為漢·和合共生”。從沉睡的漢墓遺址到街巷里的漢風印記,從博物館的文物活化到市民日常的文化參與,看徐州這座城市如何把“和合共生”的理念融入漢文化傳承的每一處細節?

“兩漢文化看徐州”,俯拾有文化,移步皆歷史,“一塊泥土、一張紙,都能講述千年的故事”。
文化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館的玻璃展柜里,而在與當下的深度鏈接中。它不是靜止的故紙堆,而是靈動的活水,悄然融入街巷,化為“DNA”,浸潤城市肌理。
![]()
城市空間
文化表達的“載體”
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和集萃地,留存了544處漢文化遺址遺跡、12137件漢代可移動文物,已發掘的約3000座漢代墓葬,組成中國保存最完整的西漢崖墓群序列;漢代玉器全國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工藝代表漢代最高水平;出土漢代璽印封泥5000余枚,全國最多;存有漢畫像石2800多塊,全國最多……
![]()
每當晨光掠過漢文化景區楚王陵封土,仿漢宮燈在夜幕下的戶部山亮起,一座城與兩漢文化的千年羈絆、薪火相傳就在悠悠低訴……
漫步徐州,漢文化的印記俯拾皆是。云龍湖畔,漢畫像石藝術館里,貴族車馬出行的盛大場面,舞樂雜技的歡快場景,栩栩如生,漫步其間,仿佛穿越到“車轔轔,馬蕭蕭”的漢代;街頭的路燈模仿漢代青銅器的紋樣,公交候車亭融入漢畫像石紋樣,“漢風美學”有了現代表達……兩漢文化成為觸手可及的日常。嵌入式文化植入,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相融,城市空間是漢文化表達的最好“載體”。
![]()
云龍區圖書館“漢文化專區”,參考漢代人的生活習慣,讀者席地而坐,閱讀悟道;漢橋橋頭堡子母漢闕式大門,溝通新老兩個城區,延展說城市的想象;地鐵1號線黃山垅站,文化墻以劉邦像和《大風歌》為視覺中心,文景之治、尊崇儒學、學術繁榮、太學興起,躍入乘客眼前;徐州東站鳳凰山北側陡崖上,巨幅“車馬出行圖”是這座城市送給往來旅客最初的熱情……
![]()
文化不是符號
而是生活
文化的“活態延續”關鍵在人、在人的參與。讓兩漢文化走進市民的日常生活,“看得見”“穿得出”“吃得著”“帶得走”,徐州博物館以“漢字”為主題的“漢字工坊”、以“玉龍”為元素的文創雪糕銷售火爆;今年漢文化旅游節期間,“漢風奇妙夜彭城”,漢味非遺市集,復原漢代“百工坊”“百味坊”“蹴鞠場”互動場景,游客沉浸式體驗漢“潮”生活。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徐州啦啦隊隊服上飛揚的紋飾,將漢畫像石《舞樂車馬圖》上定格的舞姿活化……
![]()
活化傳承,不讓漢文化封閉在文物保護的“保險箱”里,而是通過創意轉化、科技賦能煥發新活力。你可以在博物館,通過VR技術,來一段大漢氣象、漢家煙火沉浸式漫游,通過3D建模技術,放大文物細節,觸摸漢風古韻的溫度;漢服制作非遺傳承人讓服飾成為“行走的文化”,傳統與時尚交織,歷史與新潮共融;習武射箭、臨摹拓片,在沛縣歌風臺,“君子六藝”實景體驗讓文化變得具體……
![]()
在中小學,“漢文化進校園”,“漢文化”成為“校本課程”,臨摹漢隸書法、編排漢代樂舞;在社區,“漢文化講堂”開講,退休老人成為“漢文化志愿者”,跳漢代舞、唱漢代樂府詩;“漢文化研學”,每年吸引數萬學生“探秘漢墓”“復原漢代生活”……“全民參與”的文化傳承模式,讓兩漢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歷史符號,而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鱗次櫛比的建筑,更在于浸潤其中的文化底蘊。當文化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隨時可參與的活動、早餐時的一碗非遺小吃、通勤路上的一面文化涂鴉,它便真正成為城市的靈魂,城市肌理便有了文化的溫度,城市也因此更具凝聚力、歸屬感,始終保持獨特的魅力和活力。
第三屆漢文化論壇辣湯時評系列文章:
![]()
撰文 | 巴全東
美編 | 何佳亮
徐州廣電編輯 | 王嶠
一審 | 蔣莉
二審 | 朱宸昕
三審 | 張清
![]()
轉發+在看,告訴身邊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