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漢風,文脈綿綿。11月5日,第三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舉辦。作為本次論壇的分論壇之一,“漢風遠揚:漢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融通互鑒”分論壇由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許詩焱主持,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徐興無,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秦漢史學會副會長史黨社,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研究基地江蘇師范大學漢文化研究院院長朱存明,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工匠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天波,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霍紅發表演講。學者們聚焦漢文化與世界文明對話,探討中華文化在開放包容與其他文明互鑒共榮的多種路徑。
![]()
徐興無:漢代在中華文明史上扮演關鍵角色
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徐興無發表了題為《漢代對古代文明的繼承》的演講,指出漢代儒學在中國文化史上扮演了承前啟后的關鍵角色,接續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精神遺產。
![]()
徐興無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是中國早期國家文明的顯著特征。孔子開創的先秦儒家思想和學術是通過對夏商周三代,特別是周代封建禮樂文化的繼承和闡釋而形成的,三代其實是諸夏文明的共同體。孔子將三代闡釋為一個禮樂文明的傳統,并且指出唯有能夠闡釋和發展三代文明的人才是真正的繼承者。但是道家、法家、縱橫家都對儒家思想加以批判或否定。
漢代面臨一個根本性問題:在秦朝“焚書坑儒”、斷裂傳統之后,如何在一個以郡縣制為基礎的大一統帝國中,實現古代文明的復興?漢儒接過了這一文化使命。
徐興無說,董仲舒一方面將“三代之道”從具體的“三代之禮”當中抽繹出來,作為根本性的道路和原則,為漢朝大一統集權制度提供文化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提出了能夠與漢朝社會實際和郡縣制度相結合的政治和文化方案。至此,董仲舒試圖改變秦朝“非有文德以教訓于天下”的局面,將三代禮樂文明闡發為漢朝的理想,注入到新時代之中。其思辨性體現為對“三代之道”變與不變的闡說,其深刻性在于對傳統與現實的反思,也奠定了秦漢以后的文明理想,為后世的文明實踐提供了歷史的經驗。
史黨社:漢文化發展出農業文明的新高度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史黨社以《漢與域外文化的交融及意義》為題演講。
![]()
漢代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高峰之一。憑借大一統的政治和行政力量,漢文化在西周基礎上,發展出農業文明的新高度。漢文化具有強烈的統一性、同質性,同時繁盛而多元。這個特征的產生,既依賴于境內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融,也和漢文化與北方草原、西方等域外文化的密切交流有關。
史黨社說,漢代,漢民族初步形成,承繼戰國以來的一統觀念,從強調“華夏”與“蠻夷”之別到大一統、天下一家的民族觀。大一統、天下一家,這種觀念澤被后世,對穩定的民族關系、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正面作用;與世界其他地區歷史及當今的民族政策相較,也有很大的優越性。
史黨社總結了漢文化的特點:由于政治上的統一,表現為高度的統一性、同質性,同時不缺乏多樣性;吸收力及包容性、傳播力強;注重現實生活、高度“生活化”:既重現實,又重理想。
他認為,漢與域外文化交融的歷史意義在于豐富了時人的生活,促進了漢文化的繁榮。整體來看,域外文化因素對境內的傳入、融合,作為一種外部張力,與漢朝境內的各種文化體一樣,共同創造了繁榮的漢文化,使漢代成為中國文化史的高峰。
朱存明:漢畫像石就是石頭雕刻的圖像史書
一塊塊沉睡千年的漢畫像石,既是漢代的“石頭史書”,更是漢文化綿延不絕的鮮活載體。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朱存明以《漢畫像石中的漢文化及其傳播》為題演講,借這些古老石刻為鑰匙,解鎖了漢文化的深層密碼。
![]()
朱存明說,語言與圖像是文化存在的兩種重要載體。如果說《史記》《漢書》是文字記載的漢代的史書,那么漢畫像石就是石頭雕刻的圖像史書。徐州作為漢畫像石的主要存在區域,又是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圖像表現的中國文化特征是有其鮮明特質的。
漢畫像表現了漢代人的現實社會生活、民族神圣的信仰及對未來的理想追求,是看得見的中國文化根脈與文化基因。漢畫像石展現了漢代人的社會生活,反映了儒家主導的社會秩序,表現了重農固本、忠孝節義、尊卑有序等,是漢代人對理想社會制度的刻畫。
漢畫像石里的民族信仰,是一種天地信仰的多神崇拜,體現了中國尊天敬祖的古老傳統,表現了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是漢人精神世界的可視性表達。在藝術的基因方面,它奠定了中國藝術以線為主的民族特征,追求審美意象的尚意表達,表達了一種深沉雄大的剛健精神。
潘天波:徐州是一個“城里有城”的城市
“工匠精神”從來不是新詞,而是深植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潘天波以《絲綢之路上的漢代工匠文明》為題,帶著這份穿越千年的精神共鳴,為現場觀眾解鎖了漢代工匠文明的璀璨密碼。
![]()
古往今來,工匠群體始終以一絲不茍的職業操守、自強不息的堅韌意志與精益求精的造物追求,鑄就了中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工匠文明。漢代更是堪稱璀璨的“工匠時代”,劉向、劉歆父子補輯《周禮》時,將《考工記》納入其中,讓這部承載中華造物哲學的典籍,成為國家手工業技術規范的經典,更成為中華工業文明的根脈與“胎動”。而漢代絲綢之路的開辟,更讓這份匠心跨越山海,既促成了中外工匠文化的深度交流,也為中華工匠文明注入了鮮活活力,成為工匠文明傳播的重要通道。
談及徐州的漢文化魅力,潘天波滿臉贊許:“徐州是漢文化發源地,它是一個‘城里有城’的城市,非常有漢文化的特色。”他認為,此次論壇“何以為漢”的主題,既是對漢文化的歷史之問,也是民族之問、時代之問,核心就是要梳理文脈、為城市發展注入靈魂。展望未來,潘天波表示,漢文化正從傳統傳承邁向當代復興,這份珍貴的文化基因正融入民族血脈,以軟文化之力賦能城市硬發展,為時代進步持續添磚加瓦。
霍紅:通過漢詩外譯作構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霍紅以《大風起兮云飛揚:翻譯視域下的漢詩國家形象建構考察》為題演講。
![]()
文化復興的時代,中華文化自信像待起的大風,帶動中華文化高遠飄揚。漢詩以語言凝練、獨特意象及深厚文化內涵為顯著特征,這些特質在翻譯中既是具有文化特質的亮點,也構成翻譯過程的主要挑戰。霍紅認為,通過漢詩外譯,有益于建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她分析不同翻譯策略的實踐效果以及不同譯文對漢詩中諸如意象與韻律等特質的保留,認為漢詩遠揚需要極大地保持源詩的語言特質和文化魅力,在源文化與異質文化之間尋求共通之處、求同存異,做到源文化的保真與異文化之間的通融。
“譯者秉承著‘保持差異,文明互鑒;尊重特質,建構形象;你中有我,存異共生’譯者行為范式,在譯者行為中展現譯者的自我、自尊、自信和自豪,在漢詩翻譯中建構有中國氣質的、悅耳悅目的、可敬的中國文化文學形象,從而建構中國形象。”
現代快報/現代+王凡 白雁 丁夢莎/文 馬晶晶 顧煒 劉暢/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