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
——[明]·王稚登《立冬》
當秋風的最后一抹溫柔
被冬日的初寒所取代
明天12時03分48秒
迎 立冬 節氣
水始冰,地漸凍
日照短,寒風勁
![]()
立冬,冬天的第一個節氣。
太陽到達黃經225度,北半球的白晝逐漸縮短,黑夜逐漸延長,萬物開始收斂生機,為來年的春天積蓄力量,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
此時節,銀杏成雨,紅葉初霜,木葉半青黃,橙黃橘綠,霜葉繽紛,各種色彩“碰撞”交織,暈染出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畫卷,是一種純粹而浪漫的歡喜。
![]()
發現冬日之美,自古就是文人情趣。“詩仙”李白在《立冬》一詩里寫道:“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
初冬的冷清、蕭索躍然紙上,詩人溫酒醉臥,使寒冷的日子里也洋溢著慵懶自得。這種醉看冷月冬風、順時而為的興致,或許就是我們從立冬節氣里重拾的精神雅趣。
習慣上,我國民間常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間勞作結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糧入倉,菜入窖”,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了。
![]()
立冬后,冬季正式來臨,萬物閉藏,人的飲食養生也進入“藏”的階段,即進補。俗話說:“冬天進補,春天打虎。”補冬,是中國節令飲食習俗。
這天,北方人講究吃餃子,餃子形狀似耳朵,人常說,吃了餃子,冬天耳朵便不易受凍,且立冬處秋冬之交,餃子與「交子」諧音,這天吃餃子,有團圓美滿的祥兆。
![]()
徐州人熱衷吃羊,冰冷刺骨的冬天來上一碗滾燙的羊湯,再配上一張酥得掉渣的燒餅,一碗下去,從胃里暖到心里。但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而在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
![]()
冬天,雖然令人縮手縮腳,卻總有一些小事物帶來歡喜溫暖:一片晶雪,一朵寒梅,一杯暖茶,一盤餃子,一桌熱菜,還有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相守相伴。
![]()
日子,因細碎的美好,有了憧憬滿懷的盼頭。
告別了秋途春恨,告別了繁花似錦,天地一片澄靜,我們也回到了最真實的模樣。回首這一年,總有聚散,總有遺憾,無論風月正好還是長路遇雨,都是我們經歷的風雨。
![]()
“借我一場秋啊,可你說這已是冬天。”其實何必遺憾,每個季節都有它的美,春華秋實,冬安順遂,如此溫和從容,歲月靜好,不就是我們從前所期盼的嗎?
![]()
春光不必趁早,冬霜不會遲到,立冬,一切都剛剛好,好好生活,慢慢相遇,無論過去如何,都是成長與經歷。照顧好自己,陪伴重要的人,便是對這一年最好的回答。
冬已來,春,也不遠了……
立冬?三候
![]()
一候 | 水始冰。
水面結起薄冰,但未到堅硬的程度。
二候 | 地始凍。
地面由松軟變得堅硬,但尚未龜裂。
三候 | 雉入大水為蜃[shèn]。
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消失,海邊出現大蛤,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和顏色相似,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化為蛤。
立冬?養生
![]()
立冬后進補要給腸胃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可以食用性質溫和的花生紅棗湯、生姜燉牛肉等進行引補。
此外,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好選擇,小麥粥養心除煩,芝麻粥補腎益精,蘿卜粥消食化痰,茯苓粥健脾養胃。
適量增加蛋白質、脂肪的攝入,對御寒很有好處。如板栗、葵花籽、黑豆、黑米等富含蛋氨酸的食物,以及羊肉、牛肉、雞肉、蝦等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的食物,都是冬季進補的佳品。
冬后,雖然天氣寒冷,但適量運動依然有助于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時間最好在陽光出現以后進行;晚飯后不宜外出進行激烈運動;同時要注意保暖、控制鍛煉的力度和持續時間。
輕緩的運動如快走、慢跑、八段錦、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運動不僅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壓力、增強心肺功能,還能幫助大腦保持清醒和活躍。
順頌時祺
秋綏冬禧
愿你
不懼迎寒前行
卻有溫暖相伴
部分來源 | 央視新聞、人民日報、中國中醫、養生中國、新華日報健康
美編丨徐夢雨
徐州廣電編輯 | 黃雨桐
一審 | 蔣莉
二審 | 朱宸昕
三審 | 張清
![]()
轉發+在看,告訴身邊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