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最近是不是刷到任澤平那個 “20/80 分化定律” 了?這哥們兒可是房產圈的 “流量密碼”,十年前一句 “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至今還是業內的口頭禪。現在他又放話:中國樓市的普漲時代徹底結束了,以后會是 “20/80 分化”——20% 有人口流入的一二線城市,房價可能慢慢回升;剩下 80% 的低能級城市,得長期 “陰跌”,甚至很多房子會變得沒價值。
這話聽著有點玄乎,但咱扒開數據一看,全是身邊的真事兒。任澤平在演講里說,70% 以上的三四線城市,庫存去化得花十年、二十年,啥意思?就是這些城市現在蓋好的房子,按現在的銷量,得賣一二十年才能清完。我老家那個十八線縣城就是例子,2019 年一套 120 平的新房要 89 萬,去年問了問,60 萬就能拿下,跌了快三成,還沒人搶,二手房掛中介一年都沒人問價。反觀上海、杭州這些城市,政策一松綁,部分樓盤認購量直接漲了 88%,完全是兩個極端。
那為啥會變成這樣?根本不是啥 “玄學”,全是實打實的邏輯。首先,房子建得太多了!2020 年的時候,全國城鎮戶均住房就超過 1.1 套了,早就不是以前 “搶房” 的短缺時代了。但關鍵是 “分布不均”,三四線城市占了全國 70% 的庫存,去化周期高達 34 個月,縣城更夸張,要 47.6 個月,而一線城市才 10 個月,根本不夠賣。其次,人都跑了!年輕人要找工作、要發展,肯定往有產業的大城市去。東北、西北很多地級市,人口一年年往外流,房子沒人住,自然不值錢。任澤平團隊算過,現在 20-50 歲的置業人群已經見頂回落了,未來買房的人只會越來越少。最后,城鎮化也慢下來了,以前每年能漲 1.3 個百分點,現在連 1 個都不到,靠 “進城潮” 撐房價的時代過去了。
這分化帶來的影響,咱普通人感受最真切。先說說那 80% 的低能級城市:河北有個地級市,2024 年房子才賣出去 38%,很多新小區晚上亮燈的沒幾家,成了 “鬼城”。更扎心的是,這些地方的房子想賣都賣不掉,我一個粉絲說,他在三線城市的房子掛了半年,降了 20 萬還是沒人要,中介都勸他 “干脆租出去算了”。而那 20% 的核心城市呢?雖然也有跌的,但核心地段很抗打。深圳有業主高峰期 800 萬買房,后來 600 萬賣了,看著虧了,但你去看上海內環、北京二環的次新房,因為土地沒了,反而很保值。還有個連鎖反應,房企也開始 “用腳投票”,90% 的房企可能會消失,以后蓋房子的,基本都往大城市擠。
聊到這兒,我得說句掏心窩子的實在話:任澤平的 “20/80 定律”,本質是戳破了 “閉眼買房能賺錢” 的謊言,但咱也別把它當成 “圣旨”。首先,這 20% 的城市不是都漲,得是 “有產業、有人來” 的核心城市,比如長三角、珠三角的核心城和衛星城,像蘇州、佛山這些,而不是所有一二線都算。蘭州、太原這些城市,雖然是二線,但庫存壓力大,房子也難漲。其次,那 80% 的城市也不是全沒救,長三角周邊的三四線,比如江門,庫存就降得很快,因為能蹭上大城市的紅利。
最關鍵的是,這分化背后,其實是 “資源的重新洗牌”。以前地方靠賣地賺錢,不管有沒有人,先蓋了再說,現在人口一跑,庫存就爆了,這是 “土地財政” 的后遺癥。而大城市有產業、有工作、有好學校,自然能留住人,房子才有需求。咱普通人別光盯著房價數字,得看自己所在的城市:有沒有新產業進來?年輕人是多了還是少了?菜市場、學校、醫院這些配套是不是越來越好?這些才是樓市的 “底色”。
以前總有人說 “買房穩賺”,現在看來,那是特定時代的產物 —— 房子少、人多、錢松。現在時代變了,住房總量夠了,人口在流動,錢也更謹慎了。以后的樓市,不是 “城市和城市的分化”,是 “有價值的城市和沒價值的城市” 的分化;不是 “房子和房子的區別”,是 “有人住的房子和沒人住的房子” 的區別。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