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某大學的期中考試,一道題目讓學生們犯了難。題干中出現(xiàn)“??”這個詞,有學生理解成“理解”,也有人認為是“利益”。
![]()
兩個詞在韓文中寫法完全一樣,只能靠上下文判斷,這種情況在韓國并不罕見,已經(jīng)成了年輕人學習和工作中的常見困擾。
韓國從1970年開始在中小學停止教授漢字,當時樸正熙政府頒布《漢字廢止令》,要求所有教科書只使用韓文,政府的考慮是統(tǒng)一文字使用,強化民族認同,但五十多年過去,這項政策帶來的問題逐漸顯現(xiàn)。
![]()
根據(jù)韓國國立國語院2019年的統(tǒng)計,現(xiàn)代韓語詞匯中約有58%源自漢字,日常使用的報紙、公文、學術論文中,漢字詞匯占比更高,可達65%—70%。這些詞用韓文字母拼寫后,很多發(fā)音相同但含義完全不同。
2018年首爾市政府發(fā)布防汛通知,用韓文寫的是“????”。居民看到后有人理解成“防水作業(yè)”開始檢查房屋,也有人理解成“放水作業(yè)”以為要清理水渠,市政府后來不得不在括號里加注漢字,才讓通知變得清楚。
![]()
醫(yī)療領域的混淆更麻煩,“??”在韓語里可以是“手術”也可以是“水術”,“??”既可能指“處方”也可能指“處罰”,2020年釜山一家醫(yī)院的病歷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就是因為醫(yī)生用韓文輸入時系統(tǒng)無法區(qū)分同音詞,導致藥品配送錯誤。
法律文書也面臨類似問題,2016年國會議員金成泰和金圣泰都在審查一項法案,兩人的名字用韓文寫完全一致,公文往來時經(jīng)常搞混,最后他們商量,在正式文件里還是要附上漢字姓名以示區(qū)別。
![]()
韓國的歷史檔案幾乎全部用漢字書寫,朝鮮王朝的《朝鮮王朝實錄》共1893冊,記錄了472年的歷史,全是用漢字寫成的,《承政院日記》有2000多萬字,也全是漢字。現(xiàn)在能讀懂這些文獻的韓國年輕人越來越少。
首爾大學韓國史教授李泰鎮(zhèn)在2022年接受采訪時說,他招收的研究生中,能夠直接閱讀19世紀文獻的不到20%,大部分學生需要依靠前人的韓文譯本,而翻譯過程中難免有誤差,一些重要史料因為沒人翻譯,就這樣被擱置。
![]()
日常生活里的困擾也不少。韓國人結婚時,長輩會給新人包禮金袋,袋子上通常寫著祝福的話,比如“百年好合”、“白頭偕老”,都是用漢字寫的,20多歲的年輕人拿到后常常一頭霧水,不知道上面寫了什么,還要問父母。
韓國成均館大學2021年做過一項調(diào)查,在1500名大學生中,能認識500個以上漢字的只有28%,能寫100個漢字的更少,只有15%,相比之下,他們的父母輩在同年齡時,這兩個數(shù)字分別是72%和45%。
![]()
2005年,包括前總理李會昌在內(nèi)的20位政界人士聯(lián)名上書時任總統(tǒng)盧武鉉,建議在小學恢復漢字教育,他們在信中寫道,年輕一代與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斷了聯(lián)系,長遠看不利于文化傳承。
企業(yè)界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三星集團從2000年代初開始,在招聘公告里明確要求應聘者通過漢字能力檢定考試,LG、現(xiàn)代等大企業(yè)陸續(xù)跟進,韓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lián)合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到2020年間,參加漢字能力檢定考試的人數(shù)從每年35萬增至58萬。
![]()
韓國教育部在2014年宣布計劃在小學教材中標注漢字,引發(fā)了激烈爭論,支持者認為這有助于學生理解詞匯含義,反對者擔心增加學生負擔,最終方案是在教科書的生詞旁邊用小字標注對應的漢字,但不強制要求學生掌握。
民意調(diào)查顯示了變化趨勢,《韓國日報》2010年的調(diào)查中,54%的受訪者支持在小學教漢字,到了2019年《朝鮮日報》的調(diào)查,這個比例上升到67%,在20—30歲年齡段,支持率達到73%,高于老年群體。
![]()
一些韓國人開始主動學漢字,首爾市區(qū)的私人漢字學院這幾年生意不錯,江南區(qū)一家學院的院長說,來學的不光是要參加能力考試的上班族,也有帶著孩子來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多掌握一些文化知識。
但也有人認為不必過度擔心,他們指出語言本身會進化,韓文在過去五十年里發(fā)展出了很多新詞來替代漢字詞,而且年輕人可以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實際交流并沒有太大障礙。
![]()
不過具體到某些場景,問題確實存在,2017年首爾地鐵站名翻譯出過烏龍,“??”既可以翻譯成“新堂”也可以理解成“神堂”,外國游客看英文標識經(jīng)常搞混,地鐵公司最后決定在站名牌上同時標注漢字。
韓國法院的判決文書一直保留著使用漢字的傳統(tǒng),大法院的規(guī)定是,法律術語必須標注漢字以避免歧義,比如“??”這個詞,可能是“駁回”也可能是“棄卻”,含義完全相反,不標漢字容易引發(fā)爭議。
![]()
學術界也在調(diào)整,韓國研究財團從2018年開始要求申請人文社科項目的學者,在研究計劃書里涉及歷史文獻時必須注明漢字原文,這樣做是為了保證研究的準確性,避免翻譯帶來的偏差。
漢字在韓國商業(yè)領域依然活躍,大型商場的打折廣告經(jīng)常用“大拍賣”、“半價”這樣的漢字詞,因為醒目好認,高檔餐廳的菜單上,“松茸”、“鮑魚”這些食材名也保留漢字,顯得更有檔次。
![]()
韓國的姓名登記制度比較特殊,戶籍上既有韓文拼寫也有漢字,雖然日常生活大多用韓文,但涉及法律文書、房產(chǎn)登記、遺產(chǎn)繼承時,還是要看漢字才能確認身份,這套雙軌制延續(xù)至今。
從實際效果看,完全廢除漢字很難實現(xiàn),語言使用有它的慣性,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文化基因不是幾十年政策就能徹底改變的,現(xiàn)在的趨勢是在保持韓文主體地位的同時,適當恢復漢字的輔助作用。
![]()
“對普通韓國人來說,與其糾結該不該用漢字,不如思考怎么更好地理解和表達,語言是工具,目的是溝通交流,如果漢字能幫助他們讀懂歷史、避免誤解,那就有它存在的價值。”
“這事兒說白了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當初為了“去中國化”硬刪漢字,現(xiàn)在連自己祖宗寫的史書都看不懂了。”
“我聽說韓國國會倆議員叫“金成泰”和“金圣泰”,韓文寫法一模一樣,最后非得靠漢字才能分清誰是誰,這不搞笑嗎? 身份證上為啥非得加漢字?就是怕重名鬧烏龍啊!”
“韓文就像一盤拼音亂燉,光看字面誰能分清“會長來會場會葬”是開會還是送葬? 更絕的是,有年輕人把“靖國神社”聽成“偉大的紳士”,這誤會可太嚇人了。”
“要我說,還不如把漢字當“字幕”用,起碼能保命! ”
“我是學語言的,韓語里70%詞匯是漢字詞,去掉漢字就像中文只用拼音寫論文,比如“??”既是“文化”也能是“文華”,光靠讀音猜意思,法律條文不成天書才怪! 現(xiàn)在韓國圖書館95%的古籍是漢字寫的,年輕人卻當外星文,這文化斷層夠狠。”
“別提了!我同事去韓國出差,說他們公司招聘要求漢字認證,因為40%生意靠漢字圈客戶,可年輕人連名片名字都認不全,老板急得直跳腳,要我說,經(jīng)濟現(xiàn)實面前,文化自尊心得讓位啊!”
“日本就聰明多了,雖然也廢過漢字,但留了2000個常用字,現(xiàn)在日本人看古籍、搞學術毫無壓力,韓國這一刀切,切掉的是自己的文化命脈,最新民調(diào)顯示67%韓國人支持課本恢復漢字,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要我說,漢字就像韓國文化的“操作系統(tǒng)”,軟件(韓文)再花哨,系統(tǒng)崩了啥也白搭,現(xiàn)在想重裝系統(tǒng)?難!年輕人早習慣“無漢模式”了,你讓他背漢字,他寧愿多刷倆韓劇,結果就是——老祖宗的智慧讀不懂,現(xiàn)代人的表達說不清,卡在中間難受!”
假如中國當初也徹底廢除漢字改用拼音,你覺得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會碰到什么離譜難題?歡迎在評論區(qū)開腦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