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
貴陽學院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積極響應國家戰略號召,主動扛起高校服務地方教育發展的使命擔當,以“種下科學種子,培育時代棟梁”為初心,精心構建起“小小科學家”全鏈育人體系,創新打造出“特色課程資源、強化師資培養、聯動家校社館”三位一體的科學科普兩翼同向發展新生態,為西部地區科學教育與科普傳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筑基礎強內涵 打造特色課程矩陣
學院立足本土、聚焦前沿,以“前沿性、趣味性、在地性”為原則,以“黔中科學”地域特色課程為核心,構建起“理論+實踐+線上”的立體化課程矩陣。
學院深度挖掘貴州獨特的自然稟賦與人文資源,將貴州路、貴州橋、喀斯特地貌演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獨具代表性的“貴州符號”,巧妙轉化為可視化、可感知的教學載體,系統性開發7套40門科學校本教材。邀請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參與課程頂層設計,精心打造30節精品課程與26項實踐課程,形成從基礎認知到深度探究的完整學習鏈條。
為進一步拓展科教資源的覆蓋廣度與應用效度,學院作為初創跨學科建立科普推廣團隊,帶動本科學生創建“自然優趣”科教公眾號,整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搭建起開放共享、便捷高效的立體化課程資源庫。特色課程不僅注重科學知識的系統傳授,更注重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文化自信與科技自強意識,真正實現知識建構、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提能力激活力 構建師資培養閉環
學院立足本土實際,聯合學校科學教育專業系統構建了全過程、多層次的本土化師資培養機制,著力打造一支“留得住、教得好、能引領”的專業化教學隊伍。
體系構建方面,依托學校貴州省一流“科學教育”本科專業與“科學與技術教育”碩士點,團隊搭建起“本科—碩士”科教專業連貫培養體系。通過為每位科教生建立個性化成長檔案,實施從理論積淀到教學實踐的雙線追蹤與動態評估,確保其專業成長的系統性與連貫性。
培養模式方面,團隊系統整合“國培計劃”、基層科普專項行動、科學名師工作室等多元資源,打造“理論研修—實踐淬煉—精準幫扶”的三維融合培養矩陣。通過參與高校專家赴基層學校擔任“科學副校長”,深度參與課程設計與教研指導,實現師資培養與一線教學需求的無縫對接。
生態營造方面,學院及團隊聯合高校、科研機構與中小學共建全國科學教育示范校,打造“培養—實踐—輻射”一體化的協同發展生態,不僅為師范生提供了穩定、高質的實踐平臺,更讓優秀師資的示范引領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形成自我造血、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聚合力建生態 推動家校社館聯動
學院創新提出“家校社館”四維聯動策略,通過對科教場景進行系統性重構,推動教育主場從單一的校園課堂,延伸至家庭空間、社區場域與文博場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在四維空間中的高效流動與深度融合。
同時,學院依托“小小科學講解員”項目,引導青少年基于貴州地質變遷等本土資源,開展300余場主題講解,使中小學生在知識輸出中深化學習、在科學傳播中樹立自信;組建“大大志愿者”團隊,年均提供超1000小時公益服務,并以科創工坊、科普市集等多元化形式,搭建起社會公眾與前沿科技之間的互動橋梁。
通過“家校社館”四維聯動,學院成功構建起從校園到社會、從理論到實踐的全域科學科普新生態,不僅有效激發了青少年的科學興趣與探究精神,更在講述與傳播本土科學故事的過程中,培育公眾對家鄉科技成就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淬科學享科普 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歷經多年砥礪奮進,學院“小小科學家”全鏈育人體系成果顯著,跨專業聯合中小學、貴州省地質博物館累計推動建成國家級科普基地7個、“全國科學教育實驗校”3所;獲評國家級一流課程1門、省級一流課程6門;教師團隊榮獲國家級教學競賽一等獎1項,省市級教學競賽獎20余項;指導學生斬獲國家級科技競賽一等獎30余項,省市級獎項多項。
面向未來,學院將繼續秉持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立足“大科學教育”格局,系統構建大中小學師資協同教研機制,完善“家校社館”四位一體的長效育人生態,種下夢想種子,培育強國棟梁,以實際行動踐行“科技興邦”時代使命,書寫“科技科普兩翼齊飛”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作者:唐薇 左成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