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葛仁鑫)“你是否想過,化學課本里的反應方程式能讓被污染的河流重獲清澈?”11月4日,西南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胡遠思,為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的學生上了生動的一課。他從自身的科研實踐出發,帶領學生從中學課本出發,直達環境治理的最前沿,引得學生驚嘆連連。
當天,西南交通大學與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簽署合作備忘錄。兩校代表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基地和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實踐育人基地揭牌,共同啟動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項目,著力構建“高校賦能中學、中學銜接高校”的協同育人體系。
中學生正處于知識拓展、興趣分化和高中選科的關鍵時期,如何給予更好的指導?對此,西南交通大學發揮學科資源與育人優勢,選派優秀碩士、博士研究生組成講師團,與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共建系列課程,通過“課前溝通—課中協助—課后反饋”的全流程質量管理機制,精準把握學情,持續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一線實踐經驗,轉化為學生聽得懂、感興趣的教學內容。
記者注意到,兩校共建的課程圍繞“專業認知、學科銜接、生涯探索”三大維度,包括專業啟蒙、學科融合、實踐體驗、生涯規劃四大模塊,組成了漸進式課程框架,內容覆蓋物理、數學、信息技術、地理等多學科。
在設計上,該系列課程注重把內容的前沿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注重將大學學科理論的專業化和中學課程知識的基礎化相結合。例如,環境科學領域的課程帶領學生探索化學在治理污染水資源上的應用,而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課程將揭示高鐵“快”和“穩”背后的物理奧秘……這些內容既與中學知識相銜接,又展現大學學科的魅力。
這樣一場高校與中學的“雙向奔赴”,讓臺下臺上的學生都從中獲益。
“這對我們開拓眼界、發展興趣、規劃未來都十分有幫助。”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初三學生袁培琳說,通過西南交通大學分享的課程,大家對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有了具象化的體會,“就像探索知識的征途上有了一座燈塔。”
“從自己學到跟人講,對我們而言也是一個鍛煉和成長的過程。”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酈炫竹是首批講師團成員。他介紹,整個磨課過程不僅讓掌握的知識更加系統化,也讓研究有了新的思路和靈感。
據悉,兩校此次共建還將把大中小學學科課程作為基礎素材,系統化構建一套高質量的“大學專業先導”視頻課程資源庫,并緊密結合實施過程中收集的學生反饋進行動態完善,最終形成一份具有決策參考價值的研究報告。西南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高平平談道:“通過共建,兩校將協同設計大中小學育人目標、內容、方式與評價機制,著力實現各學段縱向銜接、各類課程橫向協同,形成功能互補、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
西南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胡遠思講訴環境治理奧秘 葛仁鑫 攝
作者:葛仁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