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國政法大學人工智能必修課迎來重量級專家,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陳科良教授應邀前來,以“AI素養及辦公創作”為主題,為法大同學授課。
![]()
理論深度與實踐溫度的交融
追溯AI發展歷程
陳教授從人工智能的基本定義出發,系統梳理了AI自1956年誕生至今的發展脈絡。通過“深藍”擊敗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AlphaGo戰勝人類圍棋選手等里程碑事件,生動展現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他還深入解析了AI“記憶—計算—學習—判別—決策”的內在邏輯,清晰闡釋了機器學習的核心原理。
見證技術賦能教育
在實踐案例環節,陳教授重點介紹了“紅雁助學”平臺如何運用AI技術促進教育公平,以及《AI在大前》科普課程產生的社會影響。這些鮮活的案例讓同學們切身感受到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學習方式與教育生態。
賦能學習與效率提升
講座最受期待的環節,當屬陳教授對DeepSeek大模型的技術優勢與行業應用的深入講解。他從實際應用出發,分享了多款AI輔助表格與文字創作工具的使用技巧,為同學們提供了提升學習工作效率的“實用錦囊”。
![]()
多元視角下的AI感悟
“人工智能必修課”已進行半學期有余,不同專業背景的大一學生從多元視角分享了他們“AI之旅”的收獲:
陳禹彤(法學院):“這門課遠不止于掌握新工具,更是構建理解智能時代的認知框架。課程將知識點有機串聯成‘知識網絡’,這場探索的終點是一扇通往未來的大門。”
高嘉澤(刑事司法學院):“作為法科學子,我認識到AI已深度融入社會生活。課程啟發我們深入思考算法透明、數據權益等議題,立志成為既懂法律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杜星辰(商學院):“AI發展史上的人機博弈令我震撼。在了解其行業應用潛力的同時,我也開始反思技術背后的社會責任與倫理邊界。”
李曉曉(外國語學院):“從懵懂新手到入門‘開發者’,我親身體驗了AI產品的創作樂趣,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人類情感與創造力的獨特價值。”
王浩(社會學院):“AI源于人類智慧,也終將服務于人類。這門課讓我對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科技發展的人文溫度。”
張佳宏(紀檢監察學院):“學習讓我了解到我國在AI領域的前瞻性布局。無論文理,掌握人工智能知識對我們成長為時代需要的棟梁之材都至關重要。“
深化文工交叉與聯培機制,構建“聯合培養”新范式
本次講座是教務處統籌推進“文工交叉、法工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實踐。借助與北京理工大學“聯合培養”項目實施單位——法治信息管理學院開設的課程,引入北京郵電大學頂尖師資,成功實現了聯合培養跨校資源的匯聚與融通,彰顯了“1+1+1>3”的資源聚合效應。
作為全校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此次專家進課堂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工智能導論”課程內涵,更展現了我校在跨學科融合教育方面的創新探索。未來,教務處將繼續深化聯培機制建設,強化校際合作,推動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為培養適應數智時代的復合型人才提供堅實支撐,持續推動聯合培養工作走深走實。
內容來源 | 中國政法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