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四行書」 關注我 每晚十點伴你入眠
![]()
文 | 落花聽雨 · 主播 | 天邊 · 攝影插圖 | 從看見到發現 · 編輯 | 一白
“弘一法師曾言:“人生三見,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短短十二字,道盡人生修行的三重境界。人這一生,從混沌到清醒,從狹隘到遼闊,從執迷到通透,大抵要經歷這三重“見”——先看清自己,再理解眾生,最終參悟天地。
![]()
第一見:見自己
人最難認識的,往往是自己。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刻著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終其一生都在踐行這句話,他認為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然而,現實中多少人渾渾噩噩,隨波逐流,終其一生都在扮演別人期待的角色,卻從未真正面對過自己的內心?
見自己,是直面內心的欲望、恐懼、脆弱與傲慢。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我們常常能戰勝外界的困難,卻難以降伏內心的妄念。只有真正靜下心來,像照鏡子一般審視自己,才能明白何為本心,何為執念。見自己,不是自戀,而是自省;不是固守,而是超越。
![]()
第二見:見眾生
見自己之后,方能見眾生。一個人若只困在“我”的牢籠里,終究是狹隘的。魯迅先生曾寫道:“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但正因如此,我們才更需要走出自我,去感受他人的悲喜。
見眾生,是理解世間百態,是學會悲憫。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當我們真正走進別人的生命,才會明白,每個人的選擇背后都有其不得已的苦衷。街邊小販的辛勞、異鄉游子的孤獨、病榻上老人的無奈……眾生皆苦,而真正的智慧,是學會以柔軟的心去接納這一切。
![]()
第三見:見天地
見自己,知本心;見眾生,懂慈悲;而見天地,則是悟大道。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人終究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唯有放下執念,才能與天地共鳴。
見天地,是明白自身的渺小,也是領悟生命的壯闊。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面對浩瀚時空,個人的得失榮辱,不過是一瞬的波瀾。但正因如此,我們更應珍惜當下,順應自然,活出從容與豁達。
![]()
人生三見,終歸通透
弘一法師的“人生三見”,不僅是修行的路徑,更是智慧的升華。見自己,才能不惑;見眾生,才能不怨;見天地,才能不懼。
人生如行路,先向內走,找到自己;再向外走,理解眾生;最終向上走,參透天地。待到三見皆明,方能如禪宗所言:“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回歸本真,自在通透。
-作者-
落花聽雨:愛花,喜雨,詩意盎然而雅趣!從詩意到生活中感受落花與雨滴的交融,聆聽內心深處的情感,回歸本真。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本文首發百草園書店(Bai-Cao-Yuan),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
-主播-
天邊 心理咨詢師 深圳心理服務協會會員 傾聽內心的聲音讓靈魂自由,喜悅是真實的 喜馬拉雅號:天邊之聲
-插圖-
從看見到發現,Ai制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