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鏡頭掃到楊瀚森低頭快步走回更衣室那一刻,很多中國球迷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開拓者對陣湖人,本該是一場“中國德比”,卻成了“中國球員缺席”的尷尬夜。
賽前央視臨時調整直播計劃,無數球迷熬夜等著看楊瀚森出場。
結果——他連替補席第一排都沒坐上,第二排最邊上安安靜靜看完全場。
比賽結束,沒人和他握手,沒人寒暄,他一個人穿過人群消失在球員通道。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那一幕,比輸球還刺眼。
更讓人無語的是,前一天球隊剛把他下放到發展聯盟,比賽當天又緊急召回,
結果一分鐘都沒讓打。
有球迷調侃:“這不是球員,是臨時觀眾。”
反觀對面湖人的布朗尼——次輪第55順位,如今已經是輪換成員。
![]()
而楊瀚森,首輪第16順位,卻在板凳上連垃圾時間都撈不到。
主帥斯普利特的話算得上實誠:“去發展聯盟出出汗是好事,NBA是馬拉松。”
可問題是,既然要培養,為何連上場磨煉的機會都不給?
更諷刺的是,這場湖人沒有詹姆斯、沒有里夫斯,開拓者明明可以練兵,
卻照樣被替補陣容壓著打。
![]()
季前賽時,楊瀚森對國王單節14分、三分4中4的高光還歷歷在目,
但進入常規賽,一切都變了。
防守端反應慢、擋拆防不出去;進攻端空位不敢投、籃下被蓋帽。
加上克林根、羅威、格蘭特三人擠在內線,他幾乎成了第五順位中鋒。
![]()
評論員蘇群說得直接:“楊瀚森在場上根本拿不到球。”
戰術圍繞外線轉,他擋拆后沒人傳球,外彈三分又沒信心。
球迷只看結果,不講語境,噴他“吃飯戀愛”——
可他們不知道,一個連上場機會都沒有的球員,哪來的心態穩定?
![]()
再看看布朗尼。
得分不多,但防守拼、傳球穩、執行力強。
教練信任他,不是因為得分,而是因為靠譜。
而楊瀚森的球探報告則冷冰冰地寫著:
“技術像二十年前的中鋒,而NBA要的是能投、能換防的現代型內線。”
現在的現實是,開拓者戰績不錯,教練更不敢用新人。
頻繁下放、名義鍛煉,其實就是邊緣化的信號。
歷史證明,從發展聯盟打回NBA的中國球員幾乎沒有成功案例。
這不是楊瀚森一個人的失敗,
而是中國球員進入NBA體系后,一次又一次被“模式化培養”吞噬的縮影。
他不是不努力,只是——這條路,從來不公平。
#體育最前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