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在每個上學日的清晨,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第二小學(以下簡稱“葵涌二小”)校長溫逸洪總會看到,兩位熱心學生陪伴著一位行動不便的伙伴上學,“陪著他的學生不是固定的,他們經常一個幫忙背書包,一個攙扶他上樓梯。”
葵涌二小遠離市區,坐落在三面環海的半島上。學校普特共融的故事,可以從20年前說起。以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葵涌二小周邊特殊教育學校不多,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卻不少。
溫逸洪回憶,每到開學季,有些家長就會帶著孩子在校門口徘徊,神情復雜,“他們想來報名,又擔心被拒絕。”
“我的孩子能來這里上學嗎?”母親牽著獨腿女孩向麗(化名),忐忑地問道。考慮到學校缺乏電梯等相關設施,且高年級學生需要搬往更高樓層的教室,溫逸洪沒有立刻給出答復。看到母女倆失落地離開,他召集學校教師“從長計議”,大家共同決定招收向麗。
向麗所在的班級始終被學校安排在一樓的課室。為方便她活動,學校還主動設置了無障礙通道和無障礙衛生間。冬去春來,向麗在葵涌二小度過了6年的學習時光。“學校不僅接納了我女兒,還讓她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在小學畢業典禮上,向麗母親眼含淚水,哽咽著向學校致謝。
自此,葵涌二小在普特共融的路上奮力探索。葵涌二小秉持著“智圓行方,融合共生”的理念,致力于促進普特共融,向更多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敞開大門。“只要是臨近的適齡特需兒童想來我校入讀,我們想方設法接收,盡量做到一個都不放棄。”溫逸洪堅定地說。
學生們順利入學后,如何幫他們更好地適應校園新生活?這對葵涌二小挑戰很大。葵涌二小專門聘請了心理教師、資源教師等相關專業人士。相關專業教師每學期會通過講座和培訓等形式,面向班主任、科任教師等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個案輔導技能。
葵涌二小還成立隨班就讀工作小組,學校行政隊伍具體負責,學校教師、安保人員、資源教師、校醫等共同參與。學校組織工作小組成員,對隨班就讀學生進行隨班觀察和動態測評,及時發現問題。他們努力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走出困境。
這提升了許多教師在融合教育教學方面的專業能力。隨班就讀學生陽陽(化名)的入學情景,班主任王磊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陽陽哭著不肯踏入學校。向資源教師魏菲菲等詳細了解陽陽的特殊情況后,王磊認真思考如何幫助陽陽融入校園生活。
一次課間,陽陽大聲發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詞語。王磊起初不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后來在魏菲菲幫助下,王磊逐漸明白了:“陽陽很渴望社交,但言語表達不清晰,甚至會伴隨哭鬧、拍打等,同學誤會了他的行為。”了解情況后,王磊聯合資源教師、家長等,為陽陽制定了情緒行為管理和社交長期訓練計劃。
“如果陽陽想要參與小組活動,他應該使用哪些禮貌用語或友好動作?我們要怎么回應?”王磊和魏菲菲在班會課上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們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學習人際交往。學生們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陽陽逐步掌握社交技能。
在日常管理中,葵涌二小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心理課堂、心理健康測量問卷等方式,及時預防、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心理、行為異常問題。
五年級學生小明(化名)以多種理由逃避學習,甚至不來上學。心理教師彭麗到小明家家訪,“他當時把自己包在棉被里,情緒很激動,一直在哭。”彭麗猜測,小明可能因突然的情緒波動等,內心存在應激性的恐懼。彭麗聯合多方,針對性地開展系統脫敏,一步步幫助小明克服心理障礙。彭麗為小明及其家長開通了24小時熱線服務。小明父母、班主任也協同發力,小明從勉強答應到學校周邊散步,到愿意走入人少的操場,再到愿意回到教室。
在這個過程中,彭麗始終尊重小明的個人意愿,并努力用專業技能,給他溫暖。“原來什么時候都要保持希望”——直到現在,彭麗還記得小明對她說的這句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劉盾 通訊員 蔣穎妍)
作者:劉盾 蔣穎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