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貴州省原常委王曉光在得知自己被暫停職務及代表資格后,第一反應竟是趕回家中,瘋狂傾倒茅臺酒,企圖銷毀貪腐證據。
作為貴州領導班子的核心成員,多年來,找他“辦事”的人絡繹不絕,各式各樣的茅臺酒源源不斷地送上門來。久而久之,他家中甚至要專門騰出一間屋子用于存放茅臺。
面對滿屋堆積如山的茅臺,王曉光決定先處理那些年份久遠、價值最高的珍藏。這些本應出現在高端拍賣會上的稀缺佳釀,卻沿著馬桶內壁被沖入下水道,最終便宜了土地公。
當監察人員將其帶走時,屋內仍有4000多瓶茅臺未及處理。
![]()
彼時的茅臺,早已難以出現在普通人的餐桌上。民間有句順口溜:“喝的人不買,買的人不喝”絕大部分茅臺成了維系人情關系的“潤滑劑”。
一瓶成本不到100元、出廠價1169元、官方零售價1499元的飛天茅臺,一度被炒到兩三千元。按此估算,王曉光家中那4000多瓶茅臺,價值至少800萬元,妥妥的財富象征。
然而,隨著史上最嚴禁酒令的落地,茅臺價格在今年陷入“跌跌不休”的困境:
去年同期,市場價高達2800元;
今年初仍維持在2200元左右;
6月跌破2000元;
8月跌至1800元;
上周跌破1700元;
昨天更是跌破1600元大關。
市場預測,照此趨勢,年底茅臺價格很可能跌破1499元的官方零售價,甚至下探至1000元,徹底“破發”。
如今的茅臺,非但不再是財富象征,反而成了不少酒商手中的“燙手山芋”。他們的持倉成本普遍在1800–2100元之間。
賣,每瓶虧損三四百元;清倉,少則賠五六十萬,多則損失數百萬。
不賣,又擔心價格繼續下跌,虧損進一步擴大。
![]()
面對持續下跌的行情,多數酒商選擇“硬扛”,寄希望于茅臺酒廠出手救市。自6月以來,“茅粉群”里不斷傳出“利好”消息:有說酒廠明年將大幅減產,有傳某地莊家正以1800元/瓶的價格大舉掃貨……
種種傳言背后,無非是在呼吁同行“穩住別賣”,堅信“好日子快來了”。
但現實是,價格仍在下行。尤其在跌破1800元這一多數酒商的心理防線后,焦慮情緒迅速蔓延。一些商家開始公開喊話,鼓勵消費者“趁低買入”,聲稱“茅臺就像黃金,遲早會漲回來”。
![]()
細究這些言論不難發現:茅臺早已脫離消費品屬性,徹底淪為“金融酒”。
酒商購入茅臺,并非為了賣給終端消費者,而是為了在“茅粉”圈內炒作,左手倒右手,不斷吸引新玩家入場,做大資金池,實現財富再分配。
當然有人會反駁說,美國人能炒耐克,日本人能炒卡牌,為什么中國人不能炒茅臺?中國不配有奢侈品嗎?
但說這話的人忽略了一個現實:美國人做的就一定對?我們就要跟著學?我們不能做得更好嗎?
讓消費品回歸本質,讓茅臺酒擺上千家萬戶的餐桌。這不僅是消費者的期待,也是市場的理性回歸。
![]()
事實上,茅臺酒廠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就在“茅粉群”自嗨明年酒廠要減產時,10月底,新任廠長走馬上任后,第一個舉措就是向企業用戶、零售平臺以1169的價格無限量開放申購!
“茅粉”小圈子可以繼續在同溫層里自嗨,人為制造利好,找人扮演大買家,在自媒體上各種鼓吹、吶喊、暗示,但都擋不住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茅臺酒廠——這個市場上最大的賣家不想再玩金融游戲了。
正如2016年,房價高漲之際,某房企老板委屈地表示:房價高,老百姓罵我們是沒意義的,開發商只賺一次銷售的錢,凈利也就15%-20%。真正讓房價飆升的是“炒房團”,是他們捂著盤不肯賣,等著漲價套現。
如今,“炒房團”早已退場。那么,“炒茅團”還會遠嗎?
作者:95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