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暮春,山海關的風里頭還帶著渤海潮水的咸腥味兒,可就是吹不散關寧軍大帳里那股子低氣壓。吳三桂站在箭樓上往下看,只瞧見南邊北邊兩股狼煙同時往關口逼過來。南邊,是李自成那十萬大順軍,剛拿下北京,氣勢正盛。北邊,是多爾袞的兩黃旗鐵騎,已經在歡喜嶺扎下了營,離關城也就二十里地。
![]()
對這個三十二歲的“平西伯”來說,這時候做的決定不光關系到他自個兒的命,更要決定整個帝國的走向。而歷史上記的那場“山海關投降”之所以一點懸念都沒有。原因就在于,他手底下那支號稱五萬的關寧鐵騎,早就在三條繩子同步收緊的情況下,集體失去了說“不”的力氣。
第一條繩子,是“斷餉”之后的餓肚子。崇禎十七年正月,北京的戶部就發不出關寧軍的軍餉。到了三月皇帝都上吊了,朝廷徹底癱了,吳三桂只能自己想辦法搞糧食。可山海關這地方本來就地薄,突然多出來幾萬張嘴吃飯,糧倉一下子就見了底。
![]()
根據當時山海關通判朱國梓留下來的殘稿記著,四月份的時候,關寧軍一天的口糧已經減到了“米三合、豆二合”,連平時三成都不到。戰馬更是“一天連一石谷子都吃不上”,餓得直啃營帳的木頭樁子。當李自成派來的使者,帶著四千兩白銀和十天的口糧到的時候,士兵眼里看到的已經不是“叛賊”,而是“活路”。
吳三桂心里頭跟明鏡似的,再拖上三天,不用敵人來攻城,餓瘋了的兵自己就得打開關門出去搶糧食。第二條繩子,是“人質”帶來的寒心。吳三桂他爹吳襄、他愛妾陳圓圓,還有三十多個親戚,全讓李自成扣在了北京。四月上旬,大順軍把吳襄押到德勝門外頭,當著大伙兒的面打了四十板子,這消息很快就從逃兵嘴里傳到了山海關。
![]()
那每一板子都跟打在關寧軍自己臉上一樣,再不投降,老帥就要被活活打死了。更要命的是,李自成派來的密使帶來了最后通牒,要是三天內不投降,就在軍營前頭砍了吳襄的頭,再把吳家在北京的親戚殺個干凈。
就在這時候,清軍的密使也送來了多爾袞的“優惠套餐”,只要打開關門,人質由清軍負責去救,吳家全族都能拿到“免死金牌”。一邊是親爹馬上要被砍頭,一邊是“保你全家平安”的承諾,士兵們用腳投票,誰給飯吃、誰保家人,他們就認誰當老板。
![]()
第三條繩子,是“同僚”帶起來的從眾。山海關不止吳三桂一支部隊,還有總兵高第、副將楊珅、參將郭云龍十幾支人馬,號稱五萬,真能打的也就一萬不到。這些將領好多都是遼東將門出來的,跟清軍那邊千絲萬縷的。有的親戚早就投了清,有的老部下在清軍里頭官都做挺大了。
四月二十號,高第第一個派人跟多爾袞搭上了線,提出“開關換糧食”的條件。第二天,郭云龍他們五個將領就聯名寫了請愿書,要求“順應天意民心,保全關寧上下”,吳三桂起初還想著“再看看情況”,卻被手下的將領們團團圍住,一句**“您要是不做決定,我們自己去投降清軍了”**,直接把他逼得沒路可走。大伙兒心都齊了,他再堅持,就是眾叛親離,連他自己的中軍親兵都可能當場嘩變。
![]()
于是,四月二十二號天剛亮,山海關的城門慢慢打開了。吳三桂帶著手下人剃了頭換了衣服,跪在了多爾袞面前,沒有激烈的內部爭論,沒有悲壯的血書死諫,甚至連一場象征性的“兵諫”都沒有,就只有一場近乎安靜的集體轉身。
史書上記著“關寧軍五萬,一夜之間全投降了”,這并不是夸張,而是那三條繩子同時收緊之后的必然結果。饑餓讓他們打不動,人質讓他們不敢打,同僚讓他們覺得沒必要打。更深層的原因,是“明朝”這張大旗早就破產了,士兵們不知道什么叫“反清復明”,他們只知道,明朝發不出軍餉。
![]()
明朝守不住北京,明朝連皇帝都上吊了。而清軍呢,不光帶來了白花花的銀子、黃澄澄的糧食,還帶來了“世襲佐領”、“封妻蔭子”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當活命和忠誠只能二選一的時候,大多數士兵用腳投了票,選了活下去。
所以,當吳三桂剃了頭跪下去那一刻,山海關沒有一點反對的聲音。不是因為那些將領對他有多忠心,是那三條繩子早就把“反抗”這個選項給活活勒斷了。所謂的“集體投降”,不過是餓肚子、害怕和隨大流這三種心理攪和在一起的必然結果。
![]()
歷史沒給山海關留下一抹悲壯的血色,卻留下了一句冰冷到骨子里的話。當制度爛了、糧餉斷了、家人被抓了,再厲害的部隊,也只是一群想活下去的普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