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流程
根據急診“降階梯思維”理念,按照“3次評估,2次治療”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進行急診診治,流程詳情見圖1。
![]()
注:GBS為格拉斯哥-布拉奇福德評分;PPl為質子泵抑制劑;EGVB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CTA為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術
圖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流程
緊急評估、診斷與分層救治
1.緊急評估
首先應評估患者意識,氣道、呼吸和循環。
(1)意識評估:判斷意識,意識障礙既提示嚴重失血,也是誤吸的高危因素。
(2)氣道評估:評估氣道通暢性及梗阻的風險。
(3)呼吸評估:評估呼吸頻率、節律、用力及血氧飽和度。
(4)循環評估:監測心率、血壓、尿量及末梢灌注情況。條件允許時行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
2.診斷
典型嘔血、黑便或便血表現的患者,容易診斷。胃液、嘔吐物或大便潛血陽性提示可能為出血患者。存在活動性出血、循環衰竭、呼吸衰竭、意識障礙、誤吸、或格拉斯哥-布拉奇福德出血評分>1分(表1)中任意一項應考慮為危險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表1 GBS系統
![]()
注:GBS為格拉斯哥-布拉奇福德評分,最高得分為23分;1 mmHg=0.133 kPa
3.分層救治
根據危險程度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分層救治,危險性出血應在急診診治。綜合臨床表現可將患者危險程度分為5層,分別為極高危、高危、中危、低危和極低危,根據危險程度分級入相應區域診治(表2)。
表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危險程度分層
![]()
注: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前提下,根據本地區及醫院醫療環境與資源進行適當調整;休克指數a=心率/收縮壓;0.5表示血容量正常;1為輕度休克,失血量20%~30%;>1為中度休克,失血量30%~40%;>1.5為重度休克,失血量40%~50%;>2為極重度休克,失血量>50%;GBS為格拉斯哥-布拉奇福德譯分
緊急處置
常規措施“OMI ”,即吸氧(oxygen)、監護(monitoring)和建立靜脈通路(intravenous)。持續監測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有意識障礙或休克的患者,可留置尿管記錄尿量。嚴重出血患者應開放至少兩條靜脈通路(最少18 G),必要時中心靜脈置管。對意識障礙、呼吸或循環衰竭的患者,應注意氣道保護,預防誤吸。必要時給予氧療或人工通氣支持,并開始復蘇治療。
1.容量復蘇
參考創傷大出血的復蘇理念,出血未控制時采用限制性液體復蘇和允許性低血壓復蘇策略,建議收縮壓維持在80~90 mmHg(1 mmHg=0.133 kPa)為宜。血壓恢復至出血前基線水平,脈搏<100次/min,尿量>0.5 ml/(kg·h),意識清楚,無顯著脫水面容,動脈血乳酸恢復正常等表現,提示容量復蘇充分。此外,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輸液需謹慎,過度輸液可能加重出血。
2.輸血
應考慮輸血情況:收縮壓<90 mmHg;心率>110次/分;血紅蛋白(Hb)<70 g/L;血細胞比容<25%或出現失血性休克。
輸注血小板的策略:非活動性出血和血流動力學穩定時無需輸注血小板,活動性出血且血小板計數<50×109/L應輸注血小板。
對于急性大量出血,需立即啟動當地大量輸血方案進行輸血。預先設定比例的血液制品(例如紅細胞、血漿及血小板的比例為1:1:1)及使用輔助藥物如鈣劑,可提供生存獲益。
應個體化權衡輸血風險和獲益,一般采用限制性輸血策略,推薦Hb目標值為70~90 g/L。靜脈曲張出血除肝功能Child C級外需嚴格限制輸血指征Hb<70 g/L,否則可能會增加病死率。高齡、有基礎心腦血管疾病(如急性冠脈綜合征、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持續大量出血的患者采用限制性輸血策略并不合適,輸血指征可放寬至Hb<90 g/L或以上,避免由于大量失血可能導致的基礎疾病惡化。
3.血管活性藥物應用
血管活性藥物可以在失血性休克導致的嚴重持續低血壓狀態下使用。但目前缺乏高水平證據支持。
4.初始藥物治療
對于不明原因的危險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雖然缺乏足夠證據支持,但在急診胃鏡干預可能延遲的情況下,可采取“經驗性聯合用藥”靜脈聯合應用質子泵抑制劑(PPI)和生長抑素治療,爭取最大可能性減少出血、嚴重并發癥及死亡,為內鏡或其他后續治療創造條件。
由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明顯靜脈曲張出血患者的改善預后,因此在高度懷疑靜脈曲張出血時,應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全面評估
當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生命體征穩定時,應開始進行全面評估并推測出血病因和部位。
1.動態監測病情變化并判斷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下列情況需考慮有活動性出血。
(1)嘔血、黑便次數增多,嘔吐物由咖啡色轉為鮮紅色或排出的糞便由黑色干便轉為暗紅色稀血便,或伴有腸鳴音活躍。
(2)胃管引流液有較多新鮮血。
(3)經快速輸液輸血,周圍循環灌注的表現未見顯著改善,或雖暫時好轉而又再惡化,中心靜脈壓仍有波動,稍穩定后又再下降。
(4)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與血細胞比容持續下降,網織紅細胞計數持續增高。
(5)補液與尿量足夠的情況下,血尿素氮持續異常或再次升高。
2.病情嚴重程度、臨床干預需要和預后評估。
根據出血表現、生命體征、Hb變化情況和高危因素綜合評估疾病嚴重程度、治療干預需要和預后。高危因素包括年齡>60歲、晚期腫瘤、肝硬化或其他嚴重伴發疾病、既往有嚴重上消化道出血病史或器械置入史、嘔血、凝血功能障礙、無肝腎疾病但血尿素氮持續升高等。
進一步診治
全面評估后急診醫師應根據評估結果合理選擇下一步診治方法。
1.用藥管理
(1)抑酸藥物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常常需要給予抑酸治療。臨床常用的抑酸藥物包括PPI和H2受體拮抗劑。PPI是目前首選的抑酸藥物,建議在內鏡干預前使用PPI,內鏡干預后應酌情給予PPI。
(2)降低門靜脈壓力的藥物
對于靜脈曲張性出血的患者,首選藥物治療以降低門靜脈壓力,減少活動性出血。治療藥物包括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和血管加壓素及其類似物。
①生長抑素用法:首劑250 μg靜脈注射后,繼以250 μg/h持續靜脈輸注。
②奧曲肽用法:首劑50 μg靜脈推注后,繼以50 μg/h持續靜脈輸注。
③特利加壓素用法:起始劑量為1 mg/4 h緩慢靜脈注射,首劑可加倍。出血停止后可改為1 mg/12 h。
上述3種藥物療程一般為2~5 d。
(3)止血藥物
研究報道,止血藥物對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再出血率沒有改善,應慎用。
(4)抗菌藥物
對于肝硬化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預防性給予抗生素有利于止血,降低再出血和感染的發生,30 d病死率也更低。應根據當地細菌耐藥情況合理選擇抗生素。
(5)抗栓藥物
抗栓藥物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療藥物。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抗栓藥物是否停用,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臨床決策。推薦與專科醫師共同權衡出血與缺血的風險,完成個體化評估。一般不宜常規全部停藥。
2.三腔二囊管
對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如果出血量大,內鏡難以治療,可放置三腔二囊管作為短期控制出血和過渡到確定性治療的臨時措施。三腔二囊管放置時間不宜超過3 d,根據病情8~24 h放氣一次,拔管時機應在止血成功后24 h。一般先放氣觀察24 h,若仍無出血即可拔管。
3.急診內鏡
內鏡是明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選關鍵檢查,在疾病危險分層及治療中有重要作用。若首次內鏡未完全止血,必要時可考慮重復內鏡檢查治療。
對于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目前指南建議若無禁忌在出血后24 h內進行內鏡檢查。靜脈曲張出血常為大出血,輸血、輸液速度遠低于出血速度,應在12 h內進行內鏡檢查。可考慮在內鏡檢查前30~120 min靜脈輸注紅霉素250 mg以改善內鏡視野。
4.腹部CT血管造影(CTA)及其他檢查
對于大出血或活動性出血,若無法行內鏡檢查或內鏡檢查不能明確病因,可選擇腹部CTA幫助判斷出血來源和原因。此外,腹部CTA不是一項治療措施,需要在輔助診斷獲益和治療延遲風險之間進行權衡。在治療延遲風險較高的情況下可直接選擇介入檢查治療。
5.介入檢查治療
內鏡禁忌或檢查陰性者仍有活動性出血,或藥物及內鏡治療出血失敗,或腹部CTA提示出血,可急診介入檢查治療。
6.外科手術
對于藥物、內鏡及介入治療難以控制的持續性出血,可啟動多學科診治,必要時外科手術干預。
參考文獻:
[1]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全軍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流程專家共識(2020版)[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21,30(1):15-24.
[2]劉星淇,王鵬閣,何松,等.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的研究進展[J].臨床急診雜志,2023,24(10):549-554.
[3]吳嬌嬌,王玲玲,徐幻,等.不同輸血策略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預后的分析研究[J].醫學研究與戰創傷救治,2023,36(8):843-84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