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的窮理工夫論》
吳啟超 著,東方出版中心,2025年7月
在科技迅猛發展、理性與倫理日益分離的當下,我們是否仍能從儒家的“窮理”之道中,找到人與世界之間深層次的內在聯系?這正是《朱子的窮理工夫論》力圖回答的大問題。本書圍繞朱熹哲學中的核心概念“窮理”,深入解析理學傳統里“知”與“行”的互動機制,以及個體心性如何通達天地萬物的普遍秩序。作者以嚴謹的哲學分析與翔實的文獻考證,重構了朱子“窮理工夫”的理論結構與實踐路徑,不僅追溯其思想源流,也回應了當代倫理、教育及道德實踐中的諸多難題。因此,本書不僅是朱熹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更為今日讀者提供了一條理解儒學、思考自我修養與行動意義的深度路徑。
![]()
《叩門者》
孫郁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25年8月
《叩門者》是著名學者、作家孫郁先生的最新散文隨筆集,收錄了數十篇圍繞文學、文化、歷史與人物的思考文字,內容涵蓋文學與思想探討、文化與歷史鉤沉、人物剪影與紀念等多個維度,挖掘被主流敘事遮蔽的文化細節與邊緣存在,做到了個人經驗與時代精神的互映,學術性與文學性交織。
![]()
《匿名的拼接》
楊立華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10月
在道教的發展史上,內丹觀念的產生和發展與道教傳統對各種長生技術的整合密切相關。本書以道教傳統中的技術性因素的歷史整合為背景,揭示出養生方術向長生技術的轉變路徑,特別是各種觀念的斷片如何拼接、形塑、整合成為一種單獨的長生技術,以此為基礎,作者還進一步探討了道教史上作為技術實踐的內丹觀念與作為生活方式的內丹觀念,以及二者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轉變。全書共十二章,上編“內丹道教的觀念史”對內丹觀念的演變過程進行細微而生動的刻畫;下編“內丹道教史考論”對相關道籍、史跡做出細致考辨。以觀念史的角度切入道教研究而言,本書可謂一次成功的嘗試。
![]()
《中式園林的秩序》
朱良志 著,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2025年10月
《中式園林的秩序》是北京大學教授朱良志的中國園林美學研究之作,以“美麗的無秩序”為核心,結合歷代詩歌、散文、筆記等文獻資料,詳解造景、借景、氣脈、曲徑通幽等概念,生動闡釋了古代造園家的藝術理念,以及中國人的生命哲學。中式園林的創造不僅是要建造居所,更是要建造一個與天地宇宙晤談的世界。在散漫無序中,營造一個寄托生命之思的世界,一片袒露真實性靈、彰顯自然本性的澄明之地。
![]()
《洛特雷阿蒙與薩德》(Lautréamont et Sade)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尉光吉 譯,拜德雅 | 上海三聯書店,2025年10月
《洛特雷阿蒙與薩德》首次出版于1949年,是布朗肖戰后出版的第二部文學批評著作。布朗肖以洛特雷阿蒙和薩德這兩位文學和思想史上的獨特人物為對象,通過深入一種巴塔耶式的“極限體驗”,將其文學批評與當時主要的思想潮流——超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區別開來。第一部分《薩德的理性》是對皮埃爾·克羅索夫斯基的《薩德,我的鄰人》的評論,布朗肖提出薩德的理性,一種面對殘酷激情的冷漠,來回應薩特的介入政治。第二部分《洛特雷阿蒙的體驗》是布朗肖最長的一篇評論,它通過主題的引力、意象的研磨、語言的重復和變形,探究了《馬爾多羅之歌》的黑暗邏輯。1963年,布朗肖重新出版了這部作品,并增添了一篇序言《批評何為?》,借用海德格爾的哲學,明確提出了批評家的職責問題。
![]()
《論自由》(On Liberty)
[英]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著,楊宇冠 譯,崇文書局,2025年10月
本書是19世紀英國哲學家密爾于1859年出版的政治哲學經典著作,系統探討了社會權力與個人自由之間的邊界,核心觀點是個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享有思想、言論及行動的絕對自由。密爾在書中批判了“多數人的暴政”,強調思想自由與個性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這一論述奠定了現代自由主義理論的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譯者楊宇冠教授數十年致力于法學研究,大量譯者注說明專業術語與思想背景。
![]()
《命運之城》(Cities of Destiny)
[英]阿諾德·湯因比 主編,陳恒 屈伯文 倪凱 黎云意 譯,光啟書局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10月
自20世紀以來,城市化突飛猛進,引發了人們對城市問題以及文明盛極而衰的憂慮,本書提供了對這一問題的歷史學回應。本書將城市分為三種類型,描繪了兩河流域和古希臘的城邦,從古羅馬到隋唐中國的首都城市,從倫敦到紐約的巨型城市,刻畫了城市與人類文明相伴始終的宏大畫卷。本書由湯因比組織19位名家集體創作,由陳恒教授領銜的譯者團隊翻譯,通過書寫作為人類靈魂安放之所的城市,為“城市的未來”這一現實問題尋求答案。
![]()
《中國思想史——1895年以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修訂本)》
葛兆光 著,商務印書館,2025年9月
《中國思想史——1895年以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修訂本)》為葛兆光教授學術奠基之作《中國思想史》的全新修訂版本。本書以個人的觀察角度與理解視野,對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的歷史進行研究與描述。作者改變了過去作為教科書的思想史以人為中心的章節模式,引征豐富的古代文獻,也參考現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與敘述從上古以來到十九世紀的中國人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及其連續性歷史,目的是理解和說明今天中國的思想傳統是如何從古代到現代被逐漸建構起來的。本書是作者時隔25年后精心修訂而成的全新版本,作者大幅度刪減文字、改訂結構、修訂正文、增加補注、規范注釋,使得這一個全新修訂本體現了作者自初版25年來的治學進展,以及21世紀以來思想史方面的新資料、新發現,是為治思想史者必備的著作。
![]()
《判斷力批判》
[德]康德 著,謝地坤 譯,商務印書館,2025年9月
《判斷力批判》是康德批判哲學體系的第三部,也是其思想的最終整合。全書分為審美判斷力批判與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兩大部分,旨在深入探究人類高級判斷力的本質及其先天原則。這部著作在美學領域作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并將美學提升為一門獨立的哲學學科。在這部著作中,康德劃分了規定性判斷力和反思性判斷力。他指出,反思性判斷力擁有一種獨特的先天能力,即在面對具體經驗時,能夠主動尋找并確立普遍性的原則,這是人類認識世界和進行創造性活動的關鍵。在方法論上,康德沿襲了其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成熟的分析論和辯證論方法。此外,書中多處,特別是其序言和導言部分,對整個批判哲學的結構進行了系統性的回顧和總結,旨在打通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之間的隔閡,為銜接真理與道德開辟了新的圖景。值得一提的是,此中譯本首次完整收錄了康德為《判斷力批判》撰寫的“導言初稿”,為研究者和讀者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更加完整地展現了康德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
《神學大全(全十九冊)》
[意]多瑪斯·阿奎那 著,周克勤、劉俊余、陳家華、高旭東、胡安德、王守身 譯,上海三聯書店,2025年10月
《神學大全》是一部宏偉的哲學和神學巨著,它將理性與信仰巧妙融合起來,是西方思想史上的巔峰之作,堪稱曠世經典。作品內容神圣而莊嚴、睿智而深邃、全面而精細。它在哲學、神學、倫理學和法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依然是學術探索的重要基石。全書正文共十七卷,外加導讀手冊和索引,共十九卷。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述天主的存在、屬性與創造;第二部分探討人的行為、法律與美德;第三部分詳細闡述耶穌基督的救贖、圣事與末世論。全書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論證充足。書中大量援引圣經、教父(特別是奧古斯丁)和哲學家(特別是亞里斯多德)的文字,展現了阿奎那將哲學、啟示、教父思想融會貫通的卓越智慧。
![]()
《顏值、學歷及正義:基于評賦正義的歧視問題研究》
曉非 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5年11月
企業是否能以相貌作為重要考量錄用某人?普通大學學生的素質一定低于“985”高校的嗎?女性司機的駕駛水平就是弱于男性司機的嗎?在日常生活中,基于相貌、學歷等對人進行區別對待的做法,不僅存在于求職、求學等公共資源的分配中,也廣泛存在于交友、婚戀、消費等私人生活領域中。其中一些做法被視為道德上有問題,構成了通常所說的“歧視”。而另一些區別對待的做法通常不被視為道德上有問題,甚至被視為道德上正當的。本書關注這相貌歧視和統計性歧視是兩類較突出的歧視現象,通過豐富且詳細的案例,探討它們在道德上存在的問題,在哪些情況下應當被糾正,以及糾正它們的恰當策略。
![]()
《我們為何迷戀真實》(This Is Not Who I Am: Our Authenticity Obsession)
[英]埃米莉·布特爾 著,馬雅 譯,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引力,2025年10月
真實性是當代文化最強有力的號召之一。但“做自己”真的意味著自由嗎?從文化批評的視角出發,作者深入剖析了數字文化與資本主義如何制造“無限選擇”的假象,使我們在追求真我的過程中陷入另一個表演的陷阱,以及究竟是哪些因素催發了我們內心深處對真實性的迷戀。她以銳利而優雅的文筆,跨越社交媒體、名流文化、網紅經濟等表象,揭示出這一看似解放性的敘事背后的深層約束。書中結合哲學理論與流行文化案例,審視“活出真我”這一現代信條背后的意識形態,在充滿表演與偽裝的時代,為“我是誰”這個問題帶來新的思考維度。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О легенде"Великий инквизитор"》)
[俄]羅贊諾夫 著,張百春 譯,華夏出版社,2025年12月
本書是杰出的俄國思想家羅贊諾夫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關鍵章節“宗教大法官的傳說”的解讀。《卡拉馬佐夫兄弟》規模宏大,富有社會哲理,思想十分復雜。陀思妥耶夫斯基試圖在這部作品中對自己的一生探索做出總結,想要在書中探討他認為人生與社會最重大的全宇宙問題,探討善惡與靈魂。而這些問題,最為集中地體現在“宗教大法官的傳說”這一著名章節里。
![]()
《投喂AI:人工智能產業的全球底層工人紀實》(Feeding The Machine)
[英]詹姆斯·馬爾登 [英]馬克·格雷厄姆 [英]卡勒姆·坎特 著,賈青青 牟一凡 譯,中信出版集團,2025年10月
薪酬過低、工作過載、心理創傷、版權掠奪,無數工人、工程師、創作者,成為“投喂AI”的餌料。當自動駕駛汽車平穩駛過路口時,當你網購點擊“立即下單”時,當AI幫你生成圖片、PPT、視頻時,你是否想過,是誰在為這些“智能”提供運行養料?這本書帶你穿越人工智能發展的狂歡與喧囂,直擊產業最隱秘的源頭:在肯尼亞,有人在審核用戶上傳的斬首視頻時被嚇到崩潰;在烏干達,有人每天標注模糊的圖像,時薪僅為1.16美元;在英國,有人每小時要處理300件中轉快遞,速度不達標就會被系統抓出;在愛爾蘭,有配音演員被擅自用AI生成新聲音而丟了飯碗……這本書聚焦那些被數字浪潮吞噬的底層勞動者,他們是喂養人工智能的“隱形父母”,卻鮮少出現在技術的贊歌中。他們的血汗匯成數據流,他們的困境拷問技術時代的公平與正義。翻開這本書,讀懂這個時代最該被看見的沉默與吶喊。3位牛津大學學者,穿越6個大洲,訪問200余人,直擊全球人工智能盛世背后的“數字勞工”真實困境。
![]()
《科玄論戰與馬克思社會科學的當代闡釋》
王時中 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25年10月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五四以來科學觀念的變遷與馬克思主義的深度中國化研究”的結項成果。20世紀20年代,圍繞科學觀與人生觀之間的關系議題爆發了科玄論戰,馬克思主義也在這次論戰中閃亮登場。本書從科玄論戰切入,以呈現馬克思的社會科學家形象為線索,通過提煉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否定的辯證法的特征,論證了從否定的辯證法推進到相異的辯證法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并以此作為闡釋馬克思社會研究方法之當代性的內容。本書的研究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深度中國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撐起TA的晴天:當你愛的人深陷抑郁》
[荷]胡布·布伊森 著,張軼弛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廣雅,2025年10月
當摯愛之人被抑郁癥困擾,你是否感到茫然無措、心力交瘁?不知該如何溝通,害怕一不小心就造成傷害;想盡力支持,卻又擔心自己也會被消極情緒淹沒?《撐起TA的晴天》正是一本專為抑郁癥患者親友所寫的書。作者結合豐富的臨床案例,從認識抑郁癥的真實面貌開始,一步步引導親友走出誤區、掌握科學有效的陪護方法——包括如何溝通、如何設立邊界、如何協助治療、如何利用各種資源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導。本書還特別分享了“家屬自我關懷”的實用技巧,幫助親友在付出之余學會守護自己的內心能量,避免耗竭,從而更好地給予患者支持。對抗抑郁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爭,科學陪護,讓愛不再成為負擔。
來源:哲學新書聯合書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