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價值的不是華麗的詞藻,而是實實在在的經歷,做永遠比說重要!
——坤鵬論
![]()
第十三卷第八章(6)
原文:
但,假令1正為萬物起點,則關于數理之實義,毋寧以柏拉圖之說為近真,
“原2”與“原3”便或當為理所必有,而各數亦必互不相通。
解釋:
在完成前面的歸謬論證后,亞里士多德馬上給出了一個總結性論述。
他說,好吧,如果承認畢達哥拉斯學派所說的,即1確實是萬物的起點,世界從1開始,
那么,關于數的真正本質,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論還不如柏拉圖的更連貫、更接近真理。
也就是說,如果1是起點,那么本2和本3等,也應該順理成章地存在,
而且,各個理型數之間,也必然是不能相通,彼此獨立。
為什么?
因為正如理型論所說的,如果本1是獨特的本體,為了公平和邏輯一致,
就必須賦予2、3等數字同樣的地位,
也就是必須承認本2、本3的存在。
如果承認這些本數的獨特性和獨立性,就必須規定它們互不相通,
即不同理型數的單位不能隨意互換、相加。
但是,就算理型論再優秀,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因為他們的前提都是錯的,結果不過是是誰錯的更離譜而已。
原文:
反之,人茍欲依從此說,則又不能免于吾人上所述,若干不符事實之結論。
但,兩說必據其一,若兩不可據,則數便不能脫離于事物而存在。
解釋:
這段話是亞里士多德對“數能否獨立存在”這一核心問題的最終斷言。
他說,反之,如果一個人想要遵循另一種說法——即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說法——1是萬物起點,
也沒有辦法避免上面所描述的那些不符合事實的荒謬結論。
理型論,會導致理型數由理型數組成,結果就是數學運算的崩潰;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論,導致邏輯不一,只有本1,沒有本2,除本1之外,其他數相通等。
總之,無論選它們哪個,推導下來,都會陷入死胡同,得出違背常理的結論。
但是,如果承認數是獨立存在這個前提,
那么,這兩種說法你就必須接受其中一個。
如果這兩個說法都不接受的話,必然就要接受,數就不能脫離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
所以,數是獨立實體這個前提就是錯誤的。
在這段話中亞里士多德批判了分離說,
反對將抽象的屬性,比如:數、理型,與具體實體分離開來,成為獨立存在。
從而也捍衛了他的屬性說,即堅持數是事物的量化屬性,存在于我們對可感世界的認識和抽象中。
即:數,本質上是事物的數量屬性,它不能像一件家具或一個神靈那樣是一個實體,不能脫離蘋果、人、馬、星球這些具體的東西而單獨存在。
![]()
原文:
這也是明顯的,這觀念的第三翻版最為拙劣——這就是意式之數與數學之數為相同之說。
這一說合有兩個錯誤。
(一)數學之數不能是這一類的數,只有持此主張的人杜撰了某些特殊的線索才能紡織起來。
(二)主張意式數的人們所面對著的一切后果他也得接受。
解釋:
在批判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說法后,亞里士多德乘勝追擊,對第三種說法進行了批判。
這種說法試圖調和前兩種理論的矛盾,聲稱理型數和數學數其實就是同一種數,即:理型數就是數學數。
亞里士多德表示,這種觀點最為拙劣,因為它是將兩個錯誤的理論打包在一起,錯上加錯,錯誤全家桶。
為什么?
錯誤一,數學所使用的數,根本不可能是理型數那種類型的數,
因為我們日常計算、推理所使用的數學數,其單位必須相通、可互換的,否則1+1=2就無法成立,
而理型數的單位是各不相同的。
錯誤二,既然也主張理型數,也就必須全盤接受理型論推導下來面臨的一切荒謬后果。
以黃金王冠為比喻來說明一下:
柏拉圖學派說:存在一頂完美的理型王冠,神圣、唯一,用特殊金屬鑄成,和現實的王冠無關。
畢達哥拉斯學派說:王冠的本質是黃金這種數學般的純粹物質,它是構成現實世界的基本元素。
第三派說:你們不用吵了,完美的理型王冠就是用黃金做的,它們其實是一回事。
亞里士多德對此的批判是:
錯誤一(對應數學):胡說!現實中工匠用的黃金能熔煉、分割、鑄造(如同數學數可計算)。
而那個理型王冠如果是黃金做的,它怎么可能是唯一且不可分割的呢?
錯誤二(對應理型):更糟的是,既然說它就是那頂理型王冠,就得承認它高高在上、觸不可及,
并且還要回答“這頂王冠各個組成部分是否也是理型?”等荒謬問題。
本想調和,結果卻把最沉重的包袱背在了自己身上。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