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為基,以合為徑,人類文明的浩瀚長河因多樣而豐富、因交流而澎湃。從古代絲路上的駝鈴相聞,到如今數字時代的命運與共,不同文明總是在相遇相知中汲取智慧,在互學互鑒中超越隔閡。面對當今變亂交織的世界,超越沖突與對抗的窠臼,探尋共處與共贏之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之一的和合文化,正為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提供著一份彌足珍貴的東方智慧。
![]()
深秋的臺州,和風送爽,思想交匯。由中共臺州市委、臺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主辦的2025和合文化論壇于11月1日在浙江臺州舉行。多位與會專家在采訪中談到,面對深刻變革的世界格局與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急需在深化文明對話中凝聚“和合”智慧與力量;同時應致力于和合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以此探索社會治理的新范式、開創文化傳承的新局面,讓這一古老智慧指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善意與理解推動文明共生
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在以“和合文化與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此次論壇上,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引發廣泛共鳴。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對抗無法帶來持久繁榮,唯有以交流超越隔閡、以互鑒化解沖突,才能共克時艱——和合文化正是實現這一路徑的堅實支撐。
亞洲開發銀行前常務副行長拉賈特·納格(Rajat Nag)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各國文化皆有獨到價值,并無高下之別。當今世界諸多紛爭的根源常在于有人執意宣揚“文明優越論”。在他看來,和合文化的當代價值恰恰在于其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倡導和諧與合一。“從本質上看,所有文明的內核是相通的。”納格闡述道,“那便是人與人之間那份永不枯竭的、向善的精神力量。”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部高級政策顧問佩內洛普·基南(Penelope Keenan)看來,“和”并非一種靜止狀態,而是一個動態融合、持續發展的實踐過程,理應成為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她特別提到,和合文化中所蘊含的幽默與詼諧智慧,在當今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尤為珍貴,足以成為照亮世界的一縷暖光。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吉諾·赫爾馬尼研究所所長馬丁·溫蘇埃(Martín Unzué)說:“我們同住一個星球、共處一個家園,認識到彼此依存、命運與共至關重要。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文明與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應當成為各國遵循的道義責任。例如,拉丁美洲與中國雖遠隔重洋、分處地球兩端,但我們都秉持著合作共贏的理念,都尊重文明的多樣性。”
2025年,亞洲多國正主動引領區域對話,推動各領域協作,持續深化區域一體化進程,處處體現出“和諧共存、和睦相處”。尼中社會關系學院主席巴爾穆卡塔·雷格米(Balmukunda Regmi)告訴記者,“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維已經過時,現在是國家間互助共贏的時代。他預見,亞洲正在形成一個基于共識的溝通社群、一種“共同的表達方式”,這將為區域合作開辟更廣闊的前景。
聯系遠比分歧更為重要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價值觀、文化傳統和發展道路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圖景。和合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智慧,為世界提供了認識差異、接納差異并超越差異的思維路徑,讓各國人民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時,能夠攜手共建命運與共的美好未來。
四川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講師范狄(Dario Famularo)認為,和合文化使人們更好地認識價值觀與利益上的分歧。“我們習慣通過差異來識別萬物,但萬物的共同點遠比差異更重要。”他比喻說,白馬與黑馬首先都是“馬”,顏色之別不應掩蓋其本質上的共通性。范狄提出,應將“和合”理念納入漢學研究的方法論。他認為,漢學家的核心使命在于跨越文化藩籬,將中國文化的思想精髓引介至本國,進而推動其在全球范圍內產生深遠影響。
雷格米也表示,和合文化并非要消除所有差異,而是追求多樣性中的統一,也就是“和而不同”。“世界擁有眾多事物、文化與活動,但最終可以指向同一個目標:共同前進、共同發展。”雷格米如此解釋。論及“和合”引發的跨文化共鳴,納格認為,它與古印度哲學中的“世界一家”(Vasudhaiva Kutumbakam)、古希臘哲學中的“世界主義”異曲同工。當今世界充滿分裂與對立,人們急需尋找從不同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共同路徑,而和合文化正是這樣的紐帶,提醒著人們彼此之間的聯系遠比分歧更為重要。
搭建共同發展之橋
和合文化強調和諧共生、互利共贏的理念,不僅體現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合作框架,更轉化為推動共同發展的實踐。它深度融入中國與世界的經貿、科技與人文往來,并因其蘊含的共生智慧,正日益凝聚為超越文明差異的全球共識。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局長常勃表示,從和平共處的安全觀到和衷共濟的發展觀,從和合共生的文明觀到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觀,和合文化積淀了當代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價值底蘊,揭示了中國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價值源泉。中國始終以“和合”理念形塑中國道路,為世界化解矛盾分歧、凝聚和平發展之力、推動全球合作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價值支撐。
“中國從不輸出固定模式,也不依靠說教,而是致力于搭建平臺與橋梁,邀請各國朋友親身感受中國的文化與哲學思想。這種方式務實而富有吸引力。”常州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大學“中國—韋拉克魯斯”研究中心研究員斯蒂文·索特雷(Esteban Zottele)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他進一步表示,在中國—拉共體論壇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務實舉措中,拉美人民感受到了“和合”——一種超越傳統外交、指向共同未來的力量。它凝聚著和平與發展的希望,并以真誠互動與相互尊重的精神內核,豐富了南南合作的實踐。“中拉正憑借這份尊重,通過一系列共贏項目,穩步構建起一個更加聯通、公平的世界。”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原館長王春法在主旨發言中提到,和合文化的行為模式是重合不重爭,堅持“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倡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雷格米則將“和合”比作商業上的公平交易,其核心在于互惠互利。他以中尼合作為例進行闡釋:中國自主研發的衛星地圖、計算機及新能源汽車已在尼泊爾投入使用,為當地帶來了切實福祉。中國秉持開放態度、樂于分享技術、推動各國實現本土化突破,但合作必須立足現實。“研發需要巨大成本,要求新技術立刻被無條件免費共享并不現實。”他直言,“健康的合作是‘講道理’的:一部分靠中國分享,另一部分需尼泊爾自主開發。因此,‘和合’絕非單方面贈予,而是立足現實、追求長期共贏的智慧。”
播撒“和合”的種子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薪火相傳,更在于承古拓今。多位與會專家建議,將和合文化深度融入全球教育與學術體系,培養具有“和合”精神的新一代學者、傳播者與實踐者,是推動這一古老智慧生生不息的最佳路徑。
納格認為,“和合”不僅關乎風俗傳統,更是一種深層哲學,旨在謀求人與自然、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良性關系。他呼吁將其融入對可持續發展、區域合作乃至全球治理的思考與決策中。“我們應從學校教育入手,為孩子們播撒‘和合’的種子,讓他們自幼理解和諧與共生的價值。”他進一步闡述,“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正是對萬物和諧統一理念的認同與實踐。我們這一代人無權耗盡資源,必須為子孫留下未來——這本身就是和合哲學的必然延伸。”
在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鏈條中,大學承擔著尤為特殊的使命。談及大學如何推動世界進步,溫蘇埃提到了大學的雙重使命:通過創造與傳播知識建設更美好的世界,并通過培養未來領袖塑造人類的明天。因此,大學也是研究和發揚“和合”思想的天然平臺。
立足數字時代,全球文明對話正走向更深層次的暢通。技術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既拓寬了文化的表現維度,也打通了文明的對話路徑,讓和合文化得以突破形式的束縛,在與時代的共鳴中生生不息。在范狄看來,前沿技術不僅是新工具,更是新媒介與傳播方式。盡管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人們仍應樂觀迎接變革,利用技術跨越語言障礙,更好地傳播和合文化。“我們不應為了還原某種‘原貌’而拒絕技術進步——無論如何,技術發展正在改變我們研究文化的方式,也正在重塑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因此,我們更需要深入理解科技、用好科技。”
(本報記者 劉雨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