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某餐廳,一根據多家媒體報道,一名90多歲、頭戴黑色鴨舌帽的老人穿梭在餐桌間,以查戶口式的姿態連續盤問食客:“你戶籍是哪里的?父母是哪里的?哪個村的?”
多數人選擇沉默回避,直到一位年輕男子被問及時情緒爆發。
視頻記錄下關鍵對話。
男子提高聲量質問“我是外地的怎么了?”。
老人輕蔑回應“窮外地的”四字,瞬間點燃沖突。
男子未用餐即憤然離去,而老人仍繼續騷擾其他顧客。
事件細節中的矛盾點層層浮現。
目擊者稱老人邏輯異常清晰,甚至能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卻同時對農村和外地等標簽展現頑固偏見。
餐廳工作人員雖出面勸解,但未對老人行為實質性制止,被批管理失職。
更諷刺的是,事后涉事餐廳與附近雅蘭酒店相互推諉責任,將公共空間治理難題暴露無遺。
![]()
“外地人吃你家大米了嗎?”社交媒體上,這條高贊評論道出無數異鄉打拼者的委屈。
網友分享類似遭遇:在上海南京路購物時,售貨員用上海話嘲諷她鄉下人沒見過世面。
更有人指出,事件中查戶口式盤問本質是壓迫:“她故意挑選看似弱勢的年輕人挑釁,遇到壯漢敢這樣嗎?”
監控視頻中老人先以語言暴力挑釁,年輕人回擊屬正當維權。
另一派聲音則主張情緒穩定。
有其他網友認為:“淡定回答或無視即可,沖突只會拉低自身層次”。
支持此觀點者提出,老人可能患有老年癡呆癥,言行不受控制,更現實考量是“若老人爭執中發病,年輕人可能面臨巨額賠償”。
說白了,惹不起,根本惹不起。
但反對者立即反駁:目擊者證實老人思維清晰,且年齡不應成為冒犯他人的通行證,而且人家還能引用馬克思理論,一套一套的。
有評論一針見血:“某些本地人中下層群體在外來人口競爭下產生失落感,需通過歧視重拾優越感”。
這與深圳、廣州等移民城市形成對比,后者因外來人口占主體,歧視現象較少。
而餐廳的不作為更折射公共空間治理困境。
現有法規對高齡者不文明行為缺乏約束力,管理者常選擇息事寧人,最終犧牲普通人的尊嚴權。
![]()
這起事件似曾相識。
2023年某明星在鄭州演唱會稱“河南人愛騙人”,2024年山東公安打擊“地域黑”謠言。
為何歧視語言總在公共空間反復上演?
更值得警惕的是歧視的變異升級。
從早期“河南人愛騙人”和“東北人愛打架”的標簽化,到今日“窮外地的”經濟地位羞辱,歧視話語始終與地域發展不平衡緊密掛鉤。
當一些人試圖通過“貼標簽”獲得虛假優越感時,恰恰暴露了其面對競爭時的自卑與焦慮。
法律層面,我國雖未出臺《反歧視法》,但《憲法》明確公民平等權,《民法典》規定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公共場所管理方應借鑒邵陽等地文明條例,建立黑名單制度制止騷擾行為;而對普通人而言,每次面對歧視時的冷靜反駁、拍攝取證、聯合抵制,才是打破偏見的最強力量。
正如一名網友所言:“今天你默許他罵外地人,明天你就可能因口音、學歷、性別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