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換尿布、梳小辮、講繪本,這些細膩活,一定是女老師的“專利”嗎?前不久,在2025年上海市托幼職業技能大賽的“育嬰員”賽項的最終角逐中,一位男教師吸引了諸多人的目光——普陀區早期教育指導中心邱毅君,成為該賽項三位一等獎獲得者中唯一的男性。4小時的實操考核,從嬰幼兒心肺復蘇到氣道梗阻急救,從燙傷處理到親子互動模擬,環環相扣,緊張而細致。邱毅君始終沉靜自如:蹲下身用掌心試過水溫才給孩子洗臉;抱著“模擬寶寶”做CPR,動作規范得像教科書;當“家長”因孩子燙傷情緒崩潰時,他一邊冷靜施救,一邊輕聲安撫:“別怕,我在。”
這樣的“照護”在他10多年的從教經歷中已成為一種職業本能,而在賽場之外,這位孩子們口中的“阿邱老師”,正用他特有的耐心與溫柔,悄然打破早教領域的性別刻板印象,守護孩子們最初的美好。
![]()
把每個“意外”當成教育契機
走進邱毅君的親子班教室,仿佛進入一個由紙箱、瓶罐和自然材料構成的奇妙世界。墻上貼著孩子們用腳印創作的“彩虹路”,角落里堆著用舊報紙搓成的“毛毛蟲”,連鈴鐺都是用礦泉水瓶裝上豆子自制的。“老師都是撿垃圾的。”他笑著說,“但對孩子來說,這些‘垃圾’就是最珍貴的玩具。”
上午9時,陽光透過窗玻璃灑在普陀區早教中心親子活動室的畫布上。18個月大的叮叮正舉著一個海綿拓印躍躍欲試。不一會兒,孩子五顏六色的“杰作”就誕生了。突然,叮叮高高舉起蘸滿藍色顏料的畫筆,眼看就要往自己臉上涂去。一旁的媽媽剛要伸手阻止,邱毅君已輕巧地蹲下:“哇!你的小臉好干凈呀,不要弄臟它好嗎?我們一起把藍色送給大海,好不好?”他順勢指向一張大畫紙,“嘩——浪花濺起來啦!”孩子被逗樂了,轉而專注地在“大海”上拍打起來。
![]()
這邊剛解決了“危機”,另一場“意外”發生在教室里的另一個角落:20個月大的彬彬把蠟筆倒了一地。家長眉頭剛皺,邱毅君卻笑著宣布:“小蠟筆迷路啦!誰來當警察送它們回家?”一場“混亂”瞬間變成了一場全員參與的“救援行動”。
“玩,就是他們學習的方式。”邱毅君說,“在玩的過程中,他們發展精細動作,理解規則,學會合作。而我們要做的,是把每一次‘意外’,變成一次教育的契機。”
成為孩子的第一個“大朋友”
在0-3歲早教領域,女性教師占比超過90%。這份工作既要在游戲中引導成長,又需承擔換尿布、喂輔食等高度依賴細膩與情感投入的照料任務,因此長久以來被視為“母親的延伸”,甚至被默認為“女性天職”。邱毅君,這位1992年出生的上海男人,卻在這片領域里穩穩地站了十一個年頭。
“一開始,家長確實會驚訝,甚至有點懷疑。但孩子是最誠實的。你真心對他,他就會靠近你。我就想成為孩子的第一個大朋友。”他說這話時,還會用手掌輕柔地摸摸孩子的腦袋。他從不刻意強調自己的“男教師”身份,卻在許多細節里,悄然展現著一種獨特的“剛柔并濟”。抱孩子時,他的手臂更穩;做游戲時,他的聲音更低沉有力;當孩子哭鬧不止,他不會慌亂,而是輕輕拍背,哼一段只有他自己知道的調子,像一座移動的港灣,讓焦躁的小船慢慢靠岸。面對剛學會走路步履蹣跚的孩子,邱毅君總是蹲在一旁,雙手虛護。“走吧,小勇士!”他輕聲鼓勵。寶寶踉蹌著往前走,終于撲進他的懷里。
![]()
如今,在邱毅君的班上,“阿邱老師”就是家長和孩子們的育兒“定心丸”。“我們常覺得男性帶孩子‘粗枝大葉’,但邱老師讓我改變了看法。”一位年輕媽媽感慨,他會提醒孩子多去戶外,也會關照家長別忘了及時添衣。“他總是溫柔地蹲下來和孩子聊天,鼓勵孩子去不斷探索世界。遇到孩子發脾氣或不配合,他從來不是在‘搞定’孩子,而是在‘等待’孩子,幫孩子理解情緒、學習規則。這份耐心,是裝不出來的。”
面對未來“做確定的事”
談起此次大賽,邱毅君坦言,像梳頭、穿脫衣這類精細操作,“對男性確實不太友好”。但他更看重的,是那些“看不見”的考驗——模擬孩子燙傷后家長情緒崩潰,如何同時安撫孩子、溝通家長、規范操作?“比賽給了我一次重新梳理多年經驗的機會。技能讓人更專業、規范,但也讓我更深刻地去理解如何和孩子、家長共情。”
在生育率持續走低、托育服務需求迫切的今天,0-3歲嬰幼兒的照護,正成為許多家庭的“剛需”。行業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服務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人才結構性短缺,尤其是男性從業者鳳毛麟角。“0-3歲是人生的黃金1000天,科學的早期教育對個體發展、家庭幸福乃至社會未來都至關重要。我們的工作,就是在為一個孩子的未來打地基。這份價值,不會因為孩子數量的多少而改變。”邱毅君堅信,“未來育嬰工作的價值,不在規模擴張,而在服務升級,把每一個當下都做到極致,用專業贏得信任。”
![]()
![]()
普陀區早教中心除了邱毅君外,還有9名男教師,這樣的比例在上海已屬前列。“團隊性別多元化,才能更好地服務多元化家庭。”普陀區早期教育中心副主任黃瓊說:“邱毅君的出現,不僅是個人的成功,更是一種觀念的松動。它提醒我們:溫柔、耐心、細致,并非女性專利;而父親的角色,也不應僅限于‘賺錢養家’或‘逗孩子玩’。男性進入早教一線,能為孩子提供更豐富的互動模式和情感體驗。”
“教師的好壞不應以性別區分,男老師能帶給孩子的感受確實有所不同。”邱毅君說。他相信,這份事業的價值,不在于人數的多寡,而在于是否真正“看見”了每一個孩子。令他欣慰的是,他在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就讀時班上有三名男同學,“至今,我們三人仍堅守在學前教育一線。”
原標題:《滬上早教賽場奪魁,他用“大朋友”的溫柔守護童年初光》
欄目編輯:陸梓華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攝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馬丹 實習生 張依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