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哪還像是我們那個老樓道?簡直成了咱們樓的‘第二客廳’了!”如今,走進桃浦鎮錦竹苑的許多樓門,居民們常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曾經光禿禿的墻面上有了裝點,昏暗的角落被溫暖的燈光點亮,綠植、畫作、共享書角和寫著鄰里問候的小黑板,處處透著“家”的溫馨。
這樣的變化,在普陀區推進“文明樓組”建設的進程中并非個例。而在錦竹苑,這場改變的特別之處在于:每一個細節都源自居民自己的創意,每一次改進都凝聚著鄰里共同的智慧。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樓道實現“逆生長”
說起樓道改造,錦竹苑社工莊偉記得很清楚,“差不多是從今年七、八月開始的,最初想法很簡單,就是墻面太臟了、燈光太暗了,想把它刷白、弄亮堂點。”可這工程一開工,居民們的思路就打開了。“我們就把居民的想法都整理出來,看看哪些最要緊、最能先做起來。”居委的角色變成了“穿針引線”的平臺。
![]()
![]()
居民朱聚萍就是積極的“獻策人”,每每從小區門口經過,看見那塊刻著“安居錦竹苑”的大石頭被雜草遮得嚴嚴實實,朱聚萍都覺得“頭疼”。“我開玩笑說,以前荒草叢生的,到小區了根本沒有家的感覺。”朱聚萍打趣道,“沒想到我跑到居委提意見,沒多長時間就動工了,而且弄得比我想的還好!”
就這樣,簡單的“刷刷白”開始了層出不窮的“加法”。燈光亮了,有人提議添點綠意;綠植擺上了,孩子們又用廢瓶子做了自動澆灌裝置;有熱心居民自告奮勇,做了兩塊小黑板,每天更新日期和天氣預報,提醒鄰居下雨帶傘……“這些事情都是一層一層疊加上去的。”莊偉形容道,“今天多一塊,明天多一樣,樓道就越變越有趣味了。”
![]()
“我的樓道我做主”
樓道怎么改,居民說了算。莊偉打了個生動的比方,“我們是搭臺做菜的,但菜是什么味道,最終是老百姓來定。好的菜,是老百姓跟我們一起做的‘百家宴’,他們既是做飯的人,也是品嘗的人,最后還把美味分享給更多人。”
這種被尊重、被聽見的感覺,讓居民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廢舊自行車刷上漆,成了小區里的藝術裝飾;樓前的綠化帶占地面積太大,居民建議鋪條石子路避免繞路……“居委會雷厲風行,我們居民感受到了效率,就越來越愿意跟他們分享我們的小建議了!”朱聚萍說道。
![]()
“心換心”換來“一家親”
令莊偉最驕傲的是——樓道顏值的提升,帶來了鄰里關系的升溫。曾經“門對門不相識”的鄰居,現在因為共同打造樓道而熟絡起來。
樓梯間的小角落設置的共享空間,被居民自發捐贈的圖書、玩具等物品堆得滿滿當當。墻壁上專設公告欄,貼滿了居民們的心情便利貼——“今日宜出游、宜團建”“晚飯后有一起去遛狗的嗎”“可以在圖書箱上貼可愛的圖案”。
![]()
活動室的乒乓球臺成了整個小區里最熱門的地方,大家打打球、聊聊天,關系自然就近了。“原來可能因為上下樓漏水有點小矛盾,現在天天一起打球,還有什么誤會解不開?”莊偉笑著說。
居民們不僅熟絡了,更把小區的事當成了自己的“家務事”。朱聚萍現在是社區文明引導員隊伍中的一員,每天和其他引導員排班維護環境衛生、參與社區治理。“居委盡心盡力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當然也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這就是雙向奔赴!”朱聚萍動情地說,“小區是我們自己的家,他們社工下班也是要回家的,我們自己的小區,我們得自己管。”
![]()
如今走在錦竹苑,能感受到的不僅是美觀的環境,更有濃濃的社區溫情。早上十點前,老人們喜歡坐在改造好的公共區域曬太陽聊天;下午四點后,放學回來的孩子們在這里玩耍嬉戲。“這個時候是最美的。”莊偉話語里帶著自豪。
從解決基礎問題到營造特色空間,錦竹苑的樓道“小天地”實現了顏值與氣質的雙重提升。近年來,普陀區積極打造“文明示范街區”“文明樓組”,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推動社區文明創建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匯聚社區居民力量,打造有特色的樓組文化,為文明樓組創建“增色添味”,形成以一位居民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一棟樓組,一棟樓組帶動一片居民區的良好局面。居民們從公共生活的“旁觀者”變成了熱心參與的“主理人”,共同書寫著屬于自己家園的“幸福劇本”。
記者:吳凡
編輯:尉瀾
普陀 你好 | 才安智和巢,暖沁幸福家
“中華杯”中式面點專項賽在普陀舉辦
普陀聾人攝影家作品成功入選第30屆全國攝影藝術展
這里有孩子能聽懂、記得住的趣味防火知識
上觀號作者:上海普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