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信托行業加速向標準化業務轉型的今天,人才已成為信托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作為深耕農業產業背景的央企信托公司,中糧信托不僅在業務上堅守“糧”心,服務農糧產業鏈,更在人才培養上獨樹一幟,構建了一套覆蓋員工全職業周期的“五糧”培訓體系,讓一批“95后”甚至“98后”的青年才俊快速崛起,在關鍵崗位上“挑大梁、當主角”,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實干與擔當。
階梯式培養體系鍛造青年人才
面對市場的快速變化,中糧信托認識到,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業務創新與戰略轉型的需求。公司將人才定位為“核心競爭力”,并系統性打造了“糧曦-糧芯-糧晨-糧才-糧將”的階梯式培養工程,從實習生培養的“糧曦”計劃,到校招“糧芯”和社招“糧晨”計劃,再到青年骨干的“糧才”培養,以及面向中層管理干部的“糧將”培養,為不同階段的員工提供精準賦能。
這一體系的核心,是圍繞“理想信念、業務水平、管理能力”三個方向同步發力。一方面,通過持續的國情、司情教育,筑牢青年員工服務國家戰略、深耕主責主業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通過實戰項目、專業輪崗等專項培訓,錘煉其過硬的業務本領。同時,還為有潛質的青年提前提供管理課程和團隊實踐機會,為他們從“業務尖兵”向“團隊將領”的轉變鋪平道路。
在中糧信托,年輕已不再是“還需歷練”的代名詞,而是“敢于突破”的新標簽。一位出生于1998年的青年員工,因其在標品業務運營領域的出色表現和卓越的項目領導力,被提拔為團隊負責人,成為公司最年輕的管理者之一。“公司給了我極大的信任和平臺。”這位年輕的負責人表示,“在‘糧才’計劃中,我不僅系統學習了公司文化和業務知識,更掌握了諸多的管理理念和工具,還與小組一起研究了敏捷組織授權受控體系建設的課題。公司不看重你的年齡和背景,更看重你的思考深度、執行力和擔當精神。”
像他這樣的青年代表在中糧信托并非個例。越來越多的“Z世代”青年活躍在資產證券化、農業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等創新業務一線。他們憑借敏銳的數字嗅覺、開放的學習心態和不受拘束的創新思維,正成為驅動公司業務轉型的“快速反應部隊”和“創新引擎”。以下的三個成長故事,從中可看到中糧信托在青年人才培養和任用上的實踐。
故事一:“估值審核守夜人”從“小白”到“淡定一姐”
在公司里,有一個崗位常常貢獻“最晚刷臉記錄”,它就是運營估值審核崗。李金宇,便是證服條線估值審核崗的一員。市場不停歇,估值工作便不會中斷。每當白天所有交易落下帷幕,她的估值工作才正式開啟,也正因如此,她成了同事們既心疼又佩服的存在——大家都稱她為“辦公室守夜人”。
![]()
對李金宇而言,市場收盤的時刻,才是她真正的“開盤時間”。“像那些著急的T0估值項目,得等六點半所有數據集齊才能動手,可八點委托人就要看到估值表,吃飯?只能往后挪一挪了。”她輕描淡寫地說著,語氣里滿是對工作節奏的習慣。她口中的估值工作,遠非簡單的數據統計。在一整天的交易結束后,她需要從多種渠道匯總各類信息,最終編制出一張符合公允計量標準的估值表。整個過程涉及托管方、券商、數據商、運營資金端管理崗同事、交易員等多個角色,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漏,都可能給后續的估值工作埋下隱患。
起初,李金宇以為“做好自己手頭的事就夠了”,可無數個夜晚的經歷讓她徹底改變了這個想法。很多時候,她完成賬務處理后,需要協調外部托管方和委托人的工作節奏。她一邊要跟進流程節點獲取反饋,一邊要對外同步最新進展,這三者構成了她夜晚工作中固定的“鐵三角”,時刻考驗著她的統籌與協調能力。慢慢地,她終于悟透了一個道理:“估值從來不是一座孤島,而是一張緊密相連的網。別人那邊‘咳嗽’一下,我這兒很可能就要‘生病’。”
剛接手夜班估值工作時,李金宇可遠沒有現在這般“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從容。她回憶起那段時光,依舊印象深刻:“那時候只要估值時間一到,我的手速、語速,就連心跳都立刻進入戰備狀態。”讓她最難忘的一天,是在緊張的估值時效要求下,估值會計、托管方、券商以及估值系統同時出現問題。她被迫開啟多線程工作模式,一邊接好幾個電話,一邊不停敲擊鍵盤,手上還得仔細核對估值表。要知道,時效與準確性,都是T0估值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求,而這份高要求帶來的壓力,成了她作為入職小白快速成長的第一步。
“現在?現在見過的大場面多了,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早就爛熟于心,經常對方發個截圖過來,我就知道該怎么處理了。”如今的李金宇,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手忙腳亂的新人。每當聽到同事討論有交易失敗時,她會立刻追問:“哪個項目的?什么類型的交易?能發個截圖看看嗎?”——隨后迅速制定好特殊交易處理方案,主動溝通會計與托管行,在T0估值工作開始前就安排好所有事宜,從根源上避免夜晚出現估值事故。
![]()
不在聚光燈下,卻是最不能缺的“哨兵”。或許有人會覺得,估值是一份重復性高、枯燥乏味,甚至未來可能被AI取代的工作。但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李金宇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她說,估值工作需要的知識一直在不斷更新,工作中遇到的場景與差異更是無法一一列舉。“發現問題只是第一層,處理問題是第二層,而通過系統手段讓問題不再出現,才是第三層。”監管要求的調整、會計準則的更新、交易品類的豐富、合同設計的差異,這些都要求從事這份工作的人不斷學習、持續輸出。而且,每一個最終產出并對外披露的估值數字,都必須嚴謹無誤、可被檢驗,這是李金宇在長期工作中最深的感悟。
——所謂“守夜”,就是主動將黑夜變成屬于自己的主場。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沒有激昂的吶喊,也沒有熱烈的掌聲,只有屏幕散發的微光、鍵盤敲擊的聲響,以及那些絕不能出錯的數字,陪伴著李金宇,也陪伴著每一位“估值守夜人”。
故事二:“甜蜜貸”守護人 為農戶送去安心耕耘的底氣
產業金融部的陳練,是中糧信托“甜蜜貸”項目的一員。中糧信托始終以“服務集團主業,助力鄉村振興”為指引,深耕農業金融領域。“甜蜜貸”項目便是其核心實踐之一——為甜菜種植戶提供種植資金支持,農戶將資金投入甜菜種植,待甜菜銷售給糖廠后,再用銷售款償還貸款。截至目前,“甜蜜貸”已連續3年為農戶保駕護航,服務的甜菜種植面積超65000畝,在田野間播撒下“穩穩的幸福”。
![]()
在參與“甜蜜貸”落地、與農戶合作的過程中,有兩個小插曲,讓陳練始終印象深刻。其一是上門服務:為臥床農戶解燃眉之急。
“甜蜜貸”一經推出,便收獲了甜菜種植戶的熱烈響應。急需資金的農戶紛紛前往合作糖廠集中辦理貸款手續,很快便拿到了資金支持。辦理業務時,陳練注意到一位農戶坐立難安,神情焦慮。經詢問得知,這位農戶名叫老肖,他的妻子前幾日在勞作時不慎摔倒,左腿骨折,只能臥床治療,無法一同前來辦理貸款。老肖說,他早就向同村已收到“甜蜜貸”資金的農戶打聽了申請流程,知道妻子不在場可能會影響辦理,但他實在急需這筆錢用于甜菜種植,只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獨自來到糖廠。
了解情況后,陳練和團隊第一時間與糖廠工作人員組成工作小組,決定為老肖提供上門服務。考慮到老肖一家沒有貸款申請經驗,工作人員在現場耐心指導他們準備申請材料,逐環節講解申請流程,最終高效完成了審核與簽約程序。當老肖拿到貸款審批通過的消息時,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這筆“及時雨”般的資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緊急加期”:一周放款保住千畝甜菜田。
![]()
這個故事里,讓陳練難忘的農戶,是種植了1000多畝甜菜的老趙。每年6月底,是甜菜生長的關鍵期,急需澆水施肥,可老趙卻犯了難——他手里沒有足夠的資金,而銀行的貸款遲遲批不下來。老趙向陳練訴說道,這兩年地租價格連年上漲,他的種植規模大,年初交完土地租賃費后,能用于后期種植的資金所剩無幾。為了保障甜菜生長,他早在3個月前就向銀行提交了農業貸款申請,可經歷了3個月的等待,該貸款申請最終未獲批準。
眼瞅著地里的甜菜因為缺水一天天蔫下去,老趙急得團團轉——再耽誤下去,這1000多畝甜菜恐怕就要毀于一旦。而像老趙這樣被“耽誤”的農戶,還有好幾戶。得知情況后,陳練和團隊立刻行動,專門為這批農戶增設了一期“甜蜜貸”項目。他們迅速聯合糖廠,奔赴新疆甜菜種植一線,與種植戶一對一溝通,講解業務細節、完成資料認證。僅用一周時間,便完成了全部放款工作。拿到資金的農戶,第一時間給甜菜田澆水施肥,成功避免了減產危機。
返程途中,陳練偶然路過一片甜菜田——陽光下,綠油油的甜菜長勢喜人,一望無際。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農業金融的價值,從來不是冰冷的資金流轉,而是像“及時雨”般,為農戶送去安心耕耘的底氣,為他們的生活增添踏實盼頭的幸福感。而因為“甜蜜貸”,陳練和團隊也像農戶一樣,對每一片甜菜田,都飽含著對“豐收”的熱切期待。
故事三:“98后”三年間的華麗轉身從“透明記錄員”到“運營專家”
剛被任命為標品運營團隊負責人時,褚天格滿懷期待地迎來了職業生涯中第一次重要合作方洽談。為了這次洽談,她精心準備了所有運營資料,會前還在心里反復默念早已梳理好的匯報要點。可當她和領導一同走進會議室時,對方負責人的眼神里明顯閃過一絲驚訝,隨后只主動跟她說了一句話:“您看著可真年輕。”
![]()
接下來的洽談中,對方全程越過褚天格,將所有專業問題都直接拋給了她的領導:“你們平時標品項目的估值頻率是怎樣的?”“遇到申贖高峰時段,運營團隊能扛住壓力嗎?”“你們能夠實現T+0分配嗎?”盡管領導始終自然地引導,希望讓褚天格來回答這些問題,但會議結束時,對方一句清晰的“后續還是直接跟您聯系吧”,像一盆冷水狠狠澆在她頭上。那一刻,褚天格心里又委屈又失落——難道年輕就不配被信任嗎?
第二天,領導看出了褚天格的低落,主動把她叫到了辦公室。“感覺被忽視了,不好受吧?”面對領導的詢問,褚天格點了點頭,鼻子忍不住發酸。領導接著說道:“信任從來不是靠一個頭銜就能獲得的,而是要靠你做的事,一點點掙回來。現在你要做的,不是等著他們來問你問題,而是主動尋找機會,去回答他們心里所有的疑問。”說完,領導轉身從桌子上拿起合作方的名片遞給她,“別忘了,你現在不是一個人單打獨斗,你要帶領團隊里的兄弟姐妹們一起成事。大膽去做,有我在。”
領導的話像一聲警鐘,點醒了沉浸在負面情緒里的褚天格。她猛然意識到,一味糾結于被輕視的感受毫無意義,必須主動創造一場屬于自己的“業績發布會”,而這場發布會的主角,就是她帶領團隊交付的實際成果。很快,機會就來了——同一家合作方正在推進的新系列產品,需要在一個月內落地第一個項目,且全程不允許有任何差池。這一次,褚天格暗下決心,要把這個項目打成一場“信任攻堅戰”。
![]()
此后,褚天格徹底改變了被動等待的狀態。她先和團隊成員一起,將項目涉及的所有運營卡點逐一梳理:從份額申贖確認的流程細節,到信托財產估值核算的標準規范,再到定期信息披露的具體要求,每一個環節都不放過。她還特意拉上技術骨干,針對梳理出的問題逐個設計解決方案,力求把潛在風險和隱患都解決在項目落地之前。
到了向合作方匯報項目運營進展的日子,褚天格沒有空泛地講解規劃,而是直接共享屏幕,現場演示團隊提前搭建的模擬環境,用真實數據完整跑通了所有核心運營流程。當合作方提出一個極為刁鉆的異常情況處理問題時,褚天格沒有含糊地說“我們研究一下”,而是立刻打開預先畫好的流程圖,條理清晰地闡述了團隊的解決邏輯。匯報過程中,褚天格清晰地看到,對方團隊的眼神從最初的例行公事,逐漸變得略顯驚訝,最后完全轉化為專注與認可。
如今,每當這位合作方需要溝通運營方面的問題時,都會主動來咨詢褚天格的專業意見。她早已從當初那個被忽視的“透明記錄員”,蛻變成了合作方心中值得信賴的“運營專家”。
回顧這段經歷,褚天格深深體會到:無論是初入職場的新人,還是剛獲得晉升的管理者,被質疑、被忽視都并不可怕,這幾乎是每個年輕人成長路上的必修課。關鍵在于,你能否將這份壓力轉化為打磨專業實力的動力。她很慶幸,在自己最迷茫的時候,有愿意點醒她、支持她的領導,更有公司為年輕人提供的、能夠直面挑戰、獨當一面的舞臺。
三年時光匆匆而過,公司用包容的氛圍見證了褚天格的擔當,用廣闊的平臺歷練了她的視野。從最初的青澀懵懂到如今的成熟干練,從曾經的跟隨者到現在的引領者,褚天格收獲的不僅是職位的提升,更是敢于直面任何挑戰的底氣與能力,完成了屬于自己的華麗轉身。
記者手記:個人成長要與行業、國家戰略同頻
回顧整個采訪過程,北青報記者意識到,中糧信托的青年培養實踐,其意義遠超企業自身。它探索了一條在金融行業中,如何高效培養、大膽使用青年人才的新路徑,為信托行業人才培養提供了一線經驗人才。更重要的是,這些青年人才的個人奮斗,正與更宏大的時代主題同頻共振。他們的工作,連接著田間地頭的農戶與現代化的金融市場;他們設計的金融產品,服務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國家戰略;他們的成長,印證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深刻內涵。
當青年人的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偉業,當企業的培養機制與時代的脈搏共同跳動,便匯聚成了不可阻擋的磅礴力量。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藺麗爽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