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悅漢
上個月(10月)三天(28日至30日)去了粵北偏遠山區的清遠和連州,清遠位于南嶺山脈南側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帶,土地總面積1.9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10.6%,約為19個香港,但人口只有453萬人。這個曾被稱廣東省貧困市,截至2020年5月,清遠全市的貧困人口和相對貧困村都已達到脫貧標準,并是廣東省國家級扶貧改革試驗區,在扶貧領域進行了許多改革創新。
![]()
現今清遠被劃為三線城市,并且連續多年上榜,我在清遠及連州(清遠屬下地級市)所見所聞,除了生活在山區上的瑤族人較為艱苦,在清遠市區的住宅及市容建設,都頗為現代化,當然遠不及廣州和深圳的繁華興旺。
這次亦去過連州隔鄰連南市,這個千年瑤寨始建于宋代,是擁有千年歷史的古老瑤族村落,被譽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瑤寨之一。在連南市的“瑤族博物館”,可以看到豐富的瑤族傳統文化,如“耍歌堂”“長鼓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人有一種特異性,就是依山而居和種植,世世代代均如此生活;不過,現今只有中年以上瑤族人方能講流利的瑤族語,一般年輕人大都喜愛在都市生活,只會講廣東話及普通話。
![]()
清遠得天獨厚是旅游資源豐富,很可惜這次因時間及行程安排上,錯過了兩個最著名的景點,其一是作為“中國漂流之鄉”,清遠擁有多個著名的漂流景點,其中古龍峽和黃騰峽最為知名。其二是連州地下河,這個被譽為“廣東地下第一河”的5A級景區,地下河分為三層,游客可以選擇陸路或水路進入,欣賞瑰麗的鐘乳石和洞穴壁畫。希望下次重游清遠及連州時,再去游覽這兩個景點。
清遠市用了廿多年時間脫貧,成績有目共睹,市政府在中央扶持下,用“兜底保障、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多元措施成功脫貧。其一:兜底保障與社會扶貧,加強基本生活保障,清遠強化低保、醫療補助、扶貧貸款貼息等政策;其二:社會力量參與,推動社會資源投入,建立社會扶貧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合力。
![]()
另外尚有產業扶貧與就業創業,打造清遠雞、英德紅茶等優勢產業園,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設立農業眾創空間,協助清遠農戶對接廣州市場,促進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鄉村振興與基礎建設,改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提升貧困村居住環境與生活品質。以及共建產業園區,廣州與清遠合作建設“三園一城”,吸引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善用清遠區內綠水青山美麗景色吸引游客,蓬勃旅游業帶旺清遠旅游業和餐飲零售業。截至2020年,清遠已成功使12.6萬人脫貧,26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646元。
清遠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基本方略,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等多種措施,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確保了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也成為全國減貧事業貢獻了寶貴經驗和成功方案。
這趟清遠和連州連南之行,有以下數項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參觀博物館及游客中心時,見到有印制小冊“如何做文明的游客”,提醒內地游客要排隊守規矩,不得隨意拿走館內或園內公共物品,講話時不得聲浪太大騷擾別人。
二是見到一批批小學生在老師帶領下,要保護四周環境清潔,甚至穿手套撿地下的垃圾,教導學生們注意公共衛生;三是乘電動車游覽一個兩平方公里的園林保護區,入目的均是青山綠水優美景色,導賞員講解全區不得隨意斬樹或污染河水,違規者一旦被發現會被重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思想已深深植入老百姓腦海,貧困縣市人民除了擺脫貧窮落后,尚有環保意識,守法精神,和學習文明禮貌,這不僅提升了人民和年輕人的思想和素養,這又是踏入另一境界,充分說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文明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