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陸緣
通訊員 黃婷婷 鄭心怡
實習生 占濼涵
年幼孩子患重病,妻子因此抑郁,他“不拋棄,不放棄”,兼顧家人和駐村工作;面對復雜的駐村工作,曾是工程兵的他,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宣講落實黨的政策,融入鄉村基層工作。
駐村六年來,武漢光谷派駐江夏區舒安街道嗣孟村第一書記陳濤以軍人的堅毅品格和務實作風,在基層崗位上默默奉獻,用腳步丈量著民情,做好鄉村振興各項工作。
![]()
陳濤(右一)在宣講政策
入戶走訪,宣講政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2019年12月,為增加駐村力量,陳濤聽從組織安排,來到江夏舒安彭塘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初到彭塘村,陌生的環境和方言障礙沒有讓陳濤退縮。在駐村老隊員柳丑珍的幫助下,他迅速入戶走訪,摸清脫貧戶、低保戶、殘疾戶等重點群體情況,很快融入鄉村工作。
“我曾是一名工程兵,在部隊也是班長,‘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是我們的職責,基層工作也是一樣的。”1978年出生的陳濤是一名退伍軍人,在部隊他是優秀士兵、班長,也入了黨。他說:“基層工作總要有人做,再難也要做。”
![]()
在走訪中,他了解到農戶彭勇(化名)因病致貧,“他有魚塘、還種稻谷。”陳濤說,他和工作隊一起上門宣講有關政策,在他的幫助下落實魚塘養殖、稻谷種植等產業補貼政策,逐步改善生活條件。“不論是精準扶貧,還是如今的鄉村振興,我們不能讓一個村民掉隊。”他說道。
協調抗旱資金,為村里修建蓄水設施
2021年9月,根據組織安排,陳濤調任舒安街道嗣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這個與鄂州大冶接壤的村莊,從村委到分界處僅有2公里。
“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守村民以老人和殘疾人為多。”工作面臨新的挑戰。但陳濤很快調整狀態,結合村里實際開展工作。“那段時間,我和隊員們每天入戶調查,針對有因病等返貧風險的,針對性開展幫扶工作。”
![]()
2022年,村里遭遇嚴重旱情,稻田缺水、魚塘干涸,村民們心急如焚。陳濤第一時間走訪了解災情,積極向上級鄉村振興部門匯報情況,協調抗旱資金。
他和村民們一起下地查看旱情,利用抗旱資金對老魚塘進行清淤、擴容和加固,修建蓄水設施,為來年農業生產儲備水源。雖然當年旱情仍造成一定影響,但次年這些設施就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稻田灌溉,得到村民們的一致認可。
![]()
針對脫貧戶的幫扶需求,他落實各項政策,定期開展走訪,排查返貧致貧風險,確保幫扶政策精準到位。熊大田鋪灣脫貧低保戶熊春林因殘疾和子女上學致困,陳濤為其安排村水庫管理和路邊除草兩份工作,加上低保金,保障了其家庭基本生活,如今熊春林的女兒已畢業,兒子在讀大學,家庭條件逐步改善。“陳書記他們經常關心我們,讓我們一家能夠正常生活。”走訪中,熊春林不住點贊。
堅守奉獻,家國責任一肩挑
在基層工作的幾年里,陳濤始終堅守崗位,但家庭的接連變故讓他承受了巨大壓力。2022年5月,年僅兩歲多的兒子患病,先后經歷兩次手術和兩個療程的化療。“感到很心酸,當時覺得天都塌了。”提到孩子,陳濤眼角泛起了淚光。
![]()
42歲得子的他,十分疼愛和珍惜這個孩子。那段時間,在心疼孩子的同時,還要兼顧駐村工作,只能在醫院和村莊之間來回奔波,在孩子病情穩定后就立刻返回工作崗位。“村里工作是我的本職工作,也不能丟了。”陳濤說道。
屋漏偏逢連夜雨,妻子的弟弟意外離世,加上孩子生病的雙重打擊,妻子患上抑郁癥。面對家庭的困境,陳濤沒有退縮,一邊悉心照顧妻子和孩子,定期帶他們復查治療,一邊堅守駐村崗位,從未因家庭困難耽誤工作。
去年7月,他將妻子和孩子接到村里居住,既方便照顧家人,也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村書記和同事們的理解支持,讓他更堅定了堅守的決心。“現在孩子在舒安讀幼兒園,我愛人的狀態也越來越好。”說話中,陳濤的眼神變得堅定。
“他是真男人,我們駐村工作隊都以他為榜樣。”光谷駐舒安街工作隊隊長詹兵看著身邊的這位“戰友”,既心疼又佩服。“我也很苦,心里苦。”陳濤直言沒有辦法。
如今,陳濤已經參加駐村工作六年。面對未來,這位不善言辭卻務實肯干的退役軍人表示,只要有需要,他將繼續堅守基層崗位,做好鄉村振興各項工作。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