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濰坊青州市云門山街道堅持黨建引領,聚焦治理難點,創新推行“三化微治”網格工作法,通過健全“微網格”、融入“微智慧”、做精“微服務”,推動社區治理從“粗放”走向“精細”,從“被動”轉向“主動”,探索出一條城市社區治理的“更優解”。
![]()
化大為小,健全社區治理“微網格”
“我們樓棟的照明燈不亮了,在微信群里一說,微網格長很快就聯系物業來修好了。”家住海岱苑社區的居民王女士說道。這樣的高效響應,得益于街道深入推進“微網實格”工作機制。
云門山街道將原有148個城市網格進一步科學細分為1897個居民微網格,積極吸納離退休老黨員、居民代表、社區志愿者等加入網格管理隊伍,充分發揮其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以“點對點”方式精準掌握居民需求、解決實際困難,將信息采集、矛盾調解、隱患排查、民生服務等職責細化落實到網格,真正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的高效治理。
他們堅持貫徹黨組織建在“家門口”的理念,穩步推進小區黨支部建設,在居民區設置網格黨總支,推動形成“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組織體系,切實把黨的組織全面覆蓋到小區和網格單元中,實現黨的組織覆蓋“零盲區”。通過舉辦微網格員聘任儀式,頒發聘任證書和工作證,進一步增強網格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截至目前,已推選微網格長1348名,聘任1039名。
![]()
化亂為序,融入社區治理“微智慧”
“一網格一微信群,有事群里喊一聲,馬上有人回應。”通過“線上+線下”雙軌模式,線下常態化開展“敲門行動”,充分掌握網格情況和居民訴求,線上全力構建“一網格一微信群”云端陣地,確保每戶至少一名代表入群,打造高效即時的信息溝通平臺。
截至目前,已覆蓋214個小區、5.9萬戶居民,累計處理民意訴求1898件,辦結率達100%。街道還整合小區黨支部、物業、共建單位等多方力量,推動黨員“雙報到”、大學生“三下鄉”等資源下沉,與高校、銀行等單位開展黨組織融合共建,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360余場。
同時,搭建“青心調”協商平臺、“鄰里夜話”等載體,引導居民從“旁觀者”變為“主事人”,推動民主協商落地見效。截至目前,已收集并解決民意260余條。
化粗為細,做精社區治理“微服務”
“現在社區的服務越來越貼心了,不僅有健康義診,還有手工課、繪本課,孩子放學后有地方去、有活動參加。”近日,海天社區居民李大爺感慨地說。街道大力推進黨群服務中心“迭代升級”,盤活閑置空間,打造“海天市集”“復印美好服務站”等共享空間,嵌入便民維修、技能培訓等服務項目,推動服務從“有”到“優”。
![]()
以合作共建推動區域共治,構建以社區為核心,駐地單位、行業協會、社會組織、黨員群眾共同參與的治理共聯體,吸引50余家機關單位、136家公益組織和愛心企業加入“幸福合伙人”隊伍,常態化參與基層治理。海天社區依托“今日小飯堂”創新推出“志愿積分兌餐”機制,定向招募騎手參與送餐服務,以活動積分兌換餐食獎勵,積極引導新就業群體積極參與社區治理。
持續深化“一社區一品牌”建設,培育愛心義剪、義務維修等志愿服務項目60余項。益王府社區組織開展“簪花扇制作”“草帽DIY”等特色活動,構建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網絡;海岱苑社區聯合蒲公英青少年志愿服務中心等,定期開設繪本共讀、創意手工等特色課程,豐富轄區兒童課后生活;紅廟社區廣泛開展健康義診、愛心義剪等便民服務,累計惠及群眾3.5萬余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