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渡關景區。圖據宣漢發布
![]()
馬渡民歌文化旅游節舉行期間,月亮坪景區演出。圖據宣漢發布
![]()
馬渡關南北朝時期的新安縣遺址(石林古山城),唐天寶年間為荔枝道“閬英驛站”。 圖據文旅達州
□張平
“清早起來去(吔)放牛(噢),去(吔)放牛(噢),一根(那個)田坎(蘇二姐),你呀我呀妹兒娃子……”在四川省東北部的崇山峻嶺深處,坐落著一座因馬渡民歌而聲名遠揚的小鎮——達州市宣漢縣馬渡關鎮。
這里,是米倉古道與荔枝官道縱橫交錯的秘境。那縈繞在山谷間的悠揚歌聲,以風土為料、釀作情詩,每一個音符都仿佛沾著山間的清露,讓人聽見大山深處的回響。
竹枝詞是馬渡民歌的詩化源頭
馬渡民歌歷史底蘊深厚,其源頭可追溯至唐代,與竹枝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唐代元稹在通州(今四川達州市)為官時,從當地竹枝詞中提煉出“元和體”,而竹枝詞正是馬渡民歌的詩化源頭。2007年《宣漢民歌選》對馬渡民歌的收錄,進一步彰顯了其厚重的歷史價值。
馬渡民歌,是地域風物與日常生活的真實鏡像。
地理為韻,風土入歌,山河成調,孕育出與大山共鳴的馬渡民歌。宣漢地區崇山疊嶺,行路不易、耕作艱辛。在閉塞的環境中,山民以“喊山”互通聲息,也用山歌的肌理,吟唱出山川的脈絡與四季的呼吸。歲月流轉,馬渡民歌就這樣成為人與自然共生共舞的悠長回響。
“啰喂”“依兒喲”等方言襯詞的融入,為馬渡民歌注入了難以翻譯的文化底色。歌詞以七言為主,五言為輔,善用賦比興手法,如“山歌好唱難排頭,木匠難修轉角樓”。曲式上多采用單段體,也有分節歌或套曲形式,適合表現長篇敘事。音階調式上,大多屬于民族五聲調式中的徵(zhǐ)調式,亦有羽、宮、商、角等調式交錯呈現。
獨特的音樂肌理,令人聞之如臨其境——上有白云遏止,下有流水截響,空谷傳聲,遍野成歌。歌中的一草一木,皆是故鄉風物。
歌詞帶有鄉賢打磨的文學痕跡、
馬渡民歌是集體情感與價值觀的生動載體。它是山民的“詩經”,歌以載道,情寄煙火,在起承轉合之間,傳遞著對人生的深刻體察。馬渡民歌題材豐富,既有表達愛情的《表嫂嫂》《表妹妹》、抒發相思的《望郎歌》《月亮往西斜》,也有反映生活的《掐菜苔》《上茶山》,還有描繪事物的《螃蟹歌》《耗兒歌》,訴說艱辛的《單身漢》《一個老漢七十七》等。馬渡人以其質樸、親善的性情,通過歌聲向世人展現獨特的生活態度。
馬渡民歌不僅是山野之間的歡唱,也是鄉土文人的鄉愁寄托。不少歌詞帶有地方鄉賢精心打磨的文學痕跡,如“西風料峭,冷了冷了”的寫景,“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的哲理,“紂王無道江山敗,周朝龍池亂朝廷”的歷史感懷,“登峰四看群山矮,入林仰望不見天”的胸襟氣度……這類文學性極強的句子隨處可見。若無一定的文化積淀,難以孕育出如此韻味悠長的表達。
馬渡民歌中有一首長達半小時的《十里坪》,堪稱一部吟唱而成的長篇敘事詩。“時光正是三月春,桃紅柳綠動人心。日月如梭頭上過,白駒過隙腳下行。”至今讀來,依然動人心弦,讓人在一詞一調中,感受到耕讀文化的深厚底蘊。
馬渡民歌傳唱中走向更廣闊舞臺
民歌是流動而有生命力的文化符號。
從鄉野走向世界,音樂家李依若出生于宣漢縣馬渡關鎮,他搜集整理并修訂了《上茶山》《十杯酒》等上百首山歌。其創作的《蘇二姐》入選《中國民歌精選》,旋律還衍生出紅色經典《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李依若融合湘西“溜溜調”與馬渡民歌編創的《跑馬歌》,經改編后成為家喻戶曉的《康定情歌》。
馬渡民歌的生命力,正是在這樣的再造、流動與傳唱中不斷拔節生長。如今,年逾古稀的王成陸、葉章云等村民成為民歌“活字典”,他們走街串巷,教唱經典曲目,讓古老旋律回蕩在街巷之間。宣漢縣文化館持續開展民歌比賽與培訓,當地中小學也將民歌納入音樂課程。年輕一代更以創新姿態,將民歌曲調與流行音樂融合,借助短視頻等形式,推動馬渡民歌飛向更廣闊的舞臺。2022年2月,馬渡民歌入選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當馬渡民歌再次唱響山野,無論身在何方,它總能觸動心靈,成為連接游子與故土的精神紐帶。
據“天府新視界”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