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冬,凍死牛”是一句流傳已久的民間農諺,意思是如果立冬節氣來得早,當年的冬天可能會非常寒冷,甚至冷到能把牛凍死。今年(2025年)的立冬時間是11月7日12時,比往年略早一些,這是否預示著今年的冬天會異常寒冷呢?讓我們從氣象學、農諺的科學性以及歷史數據等多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
一、立冬時間與氣候的關系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今年的立冬時間是11月7日12時,從時間上看,確實比往年略早一些。根據氣象學的解釋,立冬標志著冬季的開始,但并不意味著氣溫會立即大幅下降。氣候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大氣環流、海洋溫度、太陽活動等,單純依靠立冬的早晚來預測整個冬季的寒冷程度并不完全科學。
不過,農諺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觀察自然現象總結出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早立冬,凍死牛”反映了古人發現立冬早的年份,冬季氣溫往往偏低的現象。這種現象可能與大氣環流的提前調整有關,例如冷空氣南下較早,導致冬季氣溫整體偏低。
二、氣象部門的預測與科學依據
根據中國氣象局的最新預測,今年冬季(2025年12月至2026年2月)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可能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北方地區。這種預測是基于對厄爾尼諾現象、北極海冰變化以及西伯利亞高壓活動等因素的綜合分析。厄爾尼諾現象會導致太平洋地區的海水溫度異常,進而影響全球氣候模式;而北極海冰的減少可能加劇冷空氣南下的頻率和強度。
![]()
此外,西伯利亞高壓的強弱也直接影響我國冬季的寒冷程度。如果西伯利亞高壓較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我國北方和東部地區可能會出現階段性低溫天氣。氣象專家指出,今年冬季的寒冷程度可能與2016年的“霸王級”寒潮相似,部分地區可能出現極端低溫。
三、歷史上的“早立冬”與寒冬案例
回顧歷史,確實有一些“早立冬”年份與嚴寒冬季相關聯。例如,2009年的立冬時間是11月7日,當年冬季我國北方出現了多次強降雪和低溫天氣,部分地區的最低氣溫打破了歷史紀錄。2012年的立冬也是11月7日,隨后我國經歷了“最冷冬天”,多地出現罕見的持續低溫。
然而,并非所有“早立冬”的年份都會伴隨極端寒冷。例如,2018年的立冬時間為11月7日,但當年的冬季氣溫接近常年平均水平,甚至部分地區偏暖。這說明農諺雖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并不能完全準確地預測氣候。
![]()
四、今年的冬季可能有多冷?
結合氣象部門的預測和農諺的提示,今年冬季我國可能會面臨較為嚴峻的寒冷天氣。北方地區需防范階段性低溫雨雪天氣對交通、農業和能源供應的影響;南方地區也可能出現較強的冷空氣活動,部分地區可能出現凍雨或雪災。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提前做好防寒準備尤為重要。例如,檢查家中的供暖設備是否正常,儲備必要的防寒衣物和食品,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更需注意保暖。農民朋友也應關注天氣變化,提前做好農作物和牲畜的防凍措施。
五、農諺的科學性與局限性
農諺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其科學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農諺多基于局部地區的經驗總結,未必適用于全國范圍。其次,氣候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單純依靠節氣時間來判斷冬季寒冷程度并不全面。現代氣象學通過衛星觀測、數值模型等手段,能夠更準確地預測氣候趨勢。
![]()
盡管如此,農諺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和參考意義。它提醒人們關注自然規律,提前做好應對極端天氣的準備。
六、全球變暖背景下的冬季寒冷現象
近年來,全球變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為何冬季仍會出現極端寒冷天氣?這與北極放大效應有關。北極地區的升溫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導致極地渦旋不穩定,冷空氣更容易南下侵襲中緯度地區。因此,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寒冷事件可能反而增多。
? 七、總結
“早立冬,凍死牛”這句農諺提醒我們,今年冬季可能會比較寒冷。雖然農諺并非絕對準確,但結合氣象部門的科學預測和歷史數據,今年冬季我國確實可能面臨低溫考驗。公眾應提前做好防寒準備,相關部門也需加強監測和預警,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事件。無論如何,冬季的寒冷與否,最終還需以實際天氣為準,我們應保持關注并及時調整應對措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