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冬凍死牛,晚立冬穿單衣”,這句流傳已久的農諺道出了立冬早晚與冬季寒冷程度的關聯。今年農歷九月十八(公歷11月7日)立冬,比往年稍晚,是否意味著今冬將偏暖?結合氣象預測與歷史規律,答案或許并不簡單。#頭條創作嘉年華#
![]()
一、農諺背后的氣候邏輯
從搜索結果中可見,“早立冬”通常指農歷十月前立冬(2025年立冬為農歷九月十八,屬“晚立冬”)。古人通過長期觀察發現,若立冬早,冷空氣活動提前,冬季寒潮頻繁;而立冬晚,則可能因暖濕氣流延遲撤退,導致前期偏暖。例如2023年“早立冬”后,我國遭遇多次寒潮,而2018年“晚立冬”時,南方多地12月仍可穿單衣。這種規律與現代氣象學中“大氣環流階段性調整”的理論不謀而合。
二、今冬氣候預測:拉尼娜與北極震蕩的雙重影響
盡管立冬時間較晚,但國家氣候中心指出,當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海溫持續偏低),歷史數據顯示,拉尼娜年我國冬季偏冷概率達70%以上。例如2008年南方雪災、2021年“霸王級寒潮”均發生在拉尼娜年。此外,北極震蕩若持續負相位,極地冷空氣將更易南下。氣象專家在采訪中表示:“今年冬季冷暖波動可能加劇,前冬偏暖后冬偏冷,整體或呈現‘冷冬’特征。”
![]()
三、地域差異:北方需防極寒,南方警惕濕冷
北方地區受西伯利亞高壓直接影響,內蒙古、東北等地可能出現-40℃以下極端低溫,需防范凍害對畜牧業的影響(如文中提到的“凍死牛”現象)。而南方則可能因水汽輸送增強,形成持續性雨雪,體感溫度更低。2016年1月,廣州出現罕見降雪,正是類似環流背景下的產物。農業農村部已建議提前加固蔬菜大棚,儲備防寒物資。
![]()
四、全球變暖背景下的“冷冬”新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冷冬”概念已發生變化。即使整體氣溫偏高,階段性寒潮的破壞力仍不容小覷。例如2020年12月,北京創下-19.6℃的世紀低溫,但該冬季平均氣溫仍高于常年。氣候學家指出:“極端天氣頻發是當前主要特征,今冬不排除‘驟冷驟暖’的波動模式。”
?五、個人防護與科學應對
面對復雜氣候形勢,公眾需關注15-30天中長期預報,靈活調整防寒策略。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晨間外出;農民可參考“晚立冬”特點,適當延遲冬小麥播種;南方家庭需備好除濕設備,防止“濕冷魔法攻擊”。正如農諺所蘊含的智慧,唯有將傳統經驗與現代科技結合,方能從容應對自然之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