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3點,第二屆“閱讀新主張 光影映書香”南山區全民閱讀系列活動第二期在深圳書城南山城舉行。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與文學評論家王干出席活動,圍繞影視行業發展、文學創作初心、時代文化變遷等內容展開熱烈交流。
![]()
梁曉聲:從北影廠走來的“影視全才”,見證中國影視四十年
梁曉聲以自身經歷為切入點,生動還原了中國影視行業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今天的發展軌跡。他回憶起自己被分配至北京電影制片廠,成為一名“正宗的電影人”的經歷,在那里,他不僅參與編劇、編輯工作,還擔任客串演員,后續更調至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任藝術廠長,全方位深耕影視領域。
![]()
“北影廠是中國影視的‘名門’,那里有太多行業前輩的故事。”梁曉聲動情分享,當年在北影廠工作時,他與水華、謝鐵驪等中國新電影的“坐標式”導演共事,見證了《駱駝祥子》《邊城》等經典影片的誕生過程。他提到當時影視創作的“艱辛與堅守”:年輕導演拍電影時,膠片成本嚴苛受限,大導演最多能拍5條,年輕導演只能拍3條,而正是這樣的條件,磨礪出一代影視人的專業精神。
談及個人創作,梁曉聲強調“人物是創作的核心”。他坦言,北影廠老導演們常說的“人物還是人”,徹底影響了自己的文學與影視創作邏輯——“如果頭腦中沒有清晰、鮮活的人物形象,我絕不會輕易下筆”。他以《今夜有暴風雪》《神奇的土地》等早期作品為例,講述如何通過刻畫時代浪潮中的普通人,讓作品擁有跨越時空的感染力;而前兩年爆火的電視劇《人世間》,更是他年過七旬后,依然堅持以人物為核心的創作結晶,最終斬獲茅盾文學獎,成為現象級作品。
王干:中國影視‘’梁曉聲現象‘’被誤為兩小時現象,剖析文化傳播新路徑
作為著名作家和評論家,王干從文學評論與影視觀察的視角,補充了對中國影視行業的獨到見解。他指出“中國影視的梁曉聲現象”這一全新概念,一是時間跨度長,40多年間,梁曉聲作為作家和編劇持續產出好作品;二是精品數量多,從《今夜有暴風雪》到《人世間》,梁曉聲的作品始終保持高水準。
![]()
王干形容梁曉聲是一顆“恒星”,40多年來始終與影視緊密相連。“他從北影廠12年的工作經歷,到離開后仍以文學滋養影視,這種‘如影隨形’的狀態,在當代作家中極為罕見。
針對當下短視頻對影視行業的影響,王干分析道:“早期電影的核心功能是‘提供景觀’,人們通過電影看風景、看異域生活;如今抖音等短視頻繼承了這一功能,以‘奇景奇觀、奇人奇事’吸引用戶,但也導致電影的景觀功能被分流。”不過他也肯定了短視頻的文化傳播價值:“中國功夫、二胡、嗩吶等通過抖音走向世界,老外為之震驚,這說明娛樂化的傳播方式,能讓傳統文化更易被接受,這是新時代文化傳播的新路徑。”
讀者提問:聚焦文學未來,暢談創作新可能
互動環節中,針對讀者“與書本漸遠時代,文學未來走向”的提問,梁曉聲回應:中國文學因龐大人口基數與民間創作活力,成為世界宏大文學現象之一。
他提到,在他前往各地調研時,一場簡單活動便有200多位普通人參與創作,“這種全民參與創作的氛圍,在全世界都較為罕見”。他進一步舉例說明,人民日報曾安排他與“素人作家”交流,一位74歲女士靠小紅書寫作出書,北京退休工人的故事被導演看中籌拍劇;我國還有獨特的人數眾多的網絡作家,印證了文學與普通創作者是深度結合的。
梁曉聲稱,寫作是普通人表達自我、緩解壓力的途徑,文學未來在于多元共生,大眾創作會讓文學保持鮮活生命力。
![]()
此次活動不僅是一場文學與影視的跨界對話,更是一次“時代記憶的梳理”——從北影廠的膠片歲月,到短視頻時代的文化傳播,兩位嘉賓用真誠的分享,讓觀眾感受到文化的力量與時代的溫度。第二屆“閱讀新主張 光影映書香”南山區全民閱讀系列活動還將于11月舉辦兩場活動,計劃邀請胡野秋等文化學者主講,為南山區持續激發全民閱讀熱情、共建書香社會貢獻力量。
深圳晚報記者 李福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