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白格桌布、藍邊瓷碗、墻上粉筆寫的菜單——“皮蛋肉餅湯 6.66”“煙筍炒臘肉 28”。傍晚六點半,北京物資學院旁的一條老街漸漸熱鬧起來。那家名叫“居民樓菜館·江西小炒”的小店,門口擺著幾張塑料椅,學生和附近的上班族排著隊。
店不大,廚房藏在里面,半敞開的門口透出光。一進門,就能看到一個煮瓦罐湯的大缸,幾十個小瓦罐整齊地泡在熱氣里,湯面咕嘟咕嘟地翻滾,空氣里混著姜味和肉香。鍋鏟聲從廚房深處傳來,節奏分明。偶爾能聽見師傅高聲喊“出菜啦!”,收銀機也在前臺“叮”地一響。有人催米飯,有人添綠豆湯——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熱鬧卻不亂。
菜上的很快,基本五分鐘一道。鍋里香氣順著風鉆出來,不一會兒,整家店都被熱氣包裹,連空氣都帶著炒菜的溫度。桌上擺著免費續的綠豆湯,米飯也是不限量加,但不能浪費。兩個人點了五菜一湯,結賬123元。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這股“江西菜熱”,不是流量炒出來的,而是人們在城市里重新找回“熱飯熱菜”的踏實感。
誰接住了“便宜”的下墜
在中國城市的餐飲分層中,五六十元這一檔位長期空缺。川湘菜連鎖化后客單價普遍上浮,粵菜和江浙菜的門檻偏高,快餐又太工業化。江西菜恰好踩在中間——能吃飽,也能吃好。
![]()
美團數據顯示,2024年江西菜訂單量同比增長42%,成為全國地方菜系增速第一。外賣訂單量增長26%,進入前三。據餐里眼研究院統計,江西菜門店總數已突破3.7萬家,僅2024年一年就新增1.7萬家。
數據之外,更有現場的印證。居民樓菜館·江西小炒的菜單上,最貴的一道菜是48元的“土燒鯽魚”,最便宜的是9元的“花生米”,瓦罐湯標著6.66元——店主笑著說:“圖個吉利,反正多喝幾碗也不虧。”
價格背后的邏輯其實很簡單:江西菜不靠品牌溢價,而靠口碑復購。學生一頓飯預算三十,打工人五十,兩人拼桌剛好一百出頭。既能吃到肉,也能有湯收尾。
湘菜曾是“平價熱炒”的代名詞,但當它連鎖化、資本化之后,靈魂被中央廚房收走。同樣一份剁椒魚頭,在某知名湘菜品牌里,是從冷鏈倉發出的預制包,三分鐘上桌。而在江西夫妻店,師傅要花八分鐘現炒,火候剛好時油亮香濃,辣椒微焦。香氣的差距,就是靈魂的差距。江西菜接住的,不只是價格帶,更是城市人對“真實飯菜”的信任。
當“現炒”成為一種信任
江西菜的成功,從來不靠噱頭,而是靠“看得見的手藝”。雖然廚房在店內深處,但炒鍋的聲音幾乎貫穿整個用餐過程。每一次鍋鏟撞擊鐵鍋的“當當”聲,像是節拍器,讓人聽著都有食欲。
那天我們吃飯時,旁邊一位年輕小伙正和朋友聊天:“我幾乎每周都來,就為了他們家的酸辣土豆絲。不是別的,主要是那種鍋氣——酸酸辣辣、特別下飯。”他說完笑了笑,又添了一碗米飯。
![]()
五分鐘,一盤辣椒炒肉出鍋。再過幾分鐘,紅油豆腐、藜蒿炒臘肉接連上桌。幾乎沒有多余裝飾,所有菜都盛在藍邊瓷碗里,色澤亮、香氣厚。
“鍋氣”是江西菜的靈魂,也是它與預制菜的分水嶺。預制菜講求效率,味道統一但層次單一。江西菜追求的是那一瞬間的“爆香”——火候一過,味就散。
我也發現一個細節——這家店的菜,其實沒江西本地那么辣。辣味被收斂了幾分,更貼近北方人口味。這種“克制”,反而保住了鍋氣的層次,讓人既能吃得過癮,也不會被“辣”掩蓋掉“香”。
對于打工人來說,這類小炒館是一天生活的“復位鍵”。一碗熱湯、一盤下飯菜,讓人從機械的白天里脫身。那種油鍋“嗞啦”一響的聲音,比廣告更能治愈焦慮。
從夫妻店到主流品牌
江西菜的崛起,并沒有停在街頭。過去,它是夫妻店的代名詞,如今,它正快速進入城市主流商圈。數據顯示,小江溪、藍邊碗、胡恰、楊有喜等品牌的商場店比例已超過80%,布局集中在萬象城、萬達廣場、大悅城等主流商圈。
這些品牌學會了“保留煙火,升級場景”。裝修更干凈,環境更明亮,但核心依舊是那口鍋。小江溪把景德鎮瓷器、原木桌椅和開放廚房結合,讓“現炒”有了美學表達。胡恰則主攻一線城市,店鋪不大卻排隊常態。它的瓦罐湯如今定價已在四十元上下,但依舊是最受歡迎的單品之一,價格變了,鍋氣還在。
江西菜的品牌化,與許多“被資本推起來”的餐飲模式不同。它的源頭是生活——村落、家庭、師徒手藝,而非創投路演。它的邏輯也很中國:先有鍋,再有品牌。如今,越來越多江西菜品牌正在從社區走向城市核心商圈,形成“街邊夫妻店+商場標準店”的雙軌結構。這種反向擴張的路徑,使江西菜在眾多同質化品牌中顯得格外真誠:它不是模仿流量,而是自己成了流量。
產業化的野心與瓶頸
江西菜之所以能火,不只是因為好吃,更因為它背后有系統的推動力。江西樂平市早在2023年就成立了“江西小炒產業專班”,推動標準化與品牌化。南昌舉辦首屆“江西小炒大賽”,推出統一標識——“人間煙火味,江西小炒鮮”。江西商務學校成立“贛菜學院”,專門培養烹飪人才。
在外省,江西菜成了“家族創業鏈”。以樂平為例,外出經營江西小炒的門店已超過5000家,僅鸕鶿鄉就有上千戶在浙江開店。許多店主彼此是老鄉、同學或親戚,一人開店、全村跟進。
但火熱背后,也有脆弱的現實。江西菜的味型以“咸香辣”為主,與川湘菜重疊度高,獨立心智仍弱。供應鏈體系尚不完善,本地辣椒、藜蒿、煙筍等地理標志食材難以規模化流通。最核心的短板,是廚師。江西小炒的靈魂在火候——火太小沒香氣,火太大糊鍋。那種節奏感只能靠經驗。江西本地廚師外出意愿低,培訓體系又跟不上,連鎖品牌要擴張,就必須解決“鍋氣可復制”的問題。
目前一些頭部品牌在探索:半成品原料現場復炒、統一香料包但保留火候自由度、自建香料供應鏈。看似妥協,其實是讓鍋氣“活下來”的現實選擇。產業化是江西菜的機遇,也是它的考題。煙火能不能被標準化?一旦標準化,還算不算煙火?這可能是未來幾年整個贛菜體系都要面對的命題。
最后
晚上八點,居民樓菜館·江西小炒的客人依舊坐得滿滿。幾個學生拼桌,一邊聊作業一邊搶菜。店員穿過桌間,大聲喊著“皮蛋湯上了”。收銀機又“叮”地響了一下,空氣里彌漫著油香和笑聲。墻角那張紅紙上寫著:“店內上新:一魚兩吃。”
江西菜的熱鬧,不靠裝修,不靠網紅。它靠的是那一口炒菜的香氣,靠的是讓人吃得明白、吃得舒服的誠意。同樣一道剁椒魚頭,有人用冷鏈配送、三分鐘上桌。有人用鐵鍋八分鐘炒出火候。這之間的差距,不是技術,而是態度。
當效率吞噬一切,江西小炒提醒我們:有些東西不該被加速——比如一頓飯的時間,比如一口鍋的溫度,比如人與人之間因共享食物而產生的短暫溫暖。我們不是要消滅預制菜,而是要守住那一口活火——讓每個人都有選擇“熱飯熱菜”的權利。
江西菜不是奇跡,它只是讓人重新記起,什么叫“好吃”。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它用最笨的方式,炒出了最真誠的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