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陳冬平 記者 姜振軍)金秋十月,鹽城東臺市的五烈現代農業示范園內,連片稻田翻涌著金色波浪。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收割機在田間轟鳴穿梭,村民們搶抓晴好天氣,忙著收割、裝運、烘干,一派繁忙有序的豐收景象在秋日暖陽下鋪展開來。
![]()
11月3日上午,漫天籠罩的大霧剛剛散去,現代快報記者走進現代農業示范園的水稻種植田地里,陣陣稻香撲鼻而來,一望無際的稻田里黃綠相交,整齊茂密的稻稈被沉甸甸、黃燦燦的谷穗壓彎了腰。
![]()
幾臺聯合收割機齊頭并進,吞入稻穗、吐出金黃谷粒,割穗、脫粒、粉碎稻草一氣呵成。幾公里外的烘干中心同樣熱火朝天,四臺烘干機全天候運轉,確保新稻“當天收割、當天烘干”。
![]()
“我們采取‘歇人不歇機’模式,保障訂單農戶的稻谷顆粒歸倉。”示范園負責人蔣維銀介紹,今年水稻開鐮收割以來,五烈現代農業示范園就搶抓晴好天氣,組織農機力量,對訂單農戶的水稻進行搶收,確保能夠做到豐產豐收。
作為“東臺大米”的核心產區,東臺市五烈現代農業示范園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已建成1.05萬畝規模化基地,輻射帶動里下河區域20萬畝水稻生產。其中訂單種植面積近10萬畝,年產優質稻谷6.5萬噸。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些帶著地理標志認證的“東臺大米”,不僅通過京東、淘寶直達百姓餐桌,更入駐上海第一食品集團、盒馬鮮生等高端平臺,年銷量突破3萬噸。從“江蘇好大米金獎”到“味稻小鎮”,從“無人化農場”到“中國地理標志食品”,這塊金字招牌正用科技與傳統交織的豐收畫卷,詮釋著新時代魚米之鄉的豐饒故事。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