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當地時間10月30日,美國參議院以51票贊成、47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一項聯合決議,要求終止特朗普政府今年4月以"國家緊急狀態"名義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
這場投票最令人意外的是,在共和黨占多數的參議院中,竟有四名共和黨議員跨越黨派界限投下支持票,他們分別來自肯塔基州(兩名)、阿拉斯加州和緬因州。這不禁讓人思考,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了黨內支持。
![]()
這次投票并非孤立事件,在此前一周內,參議院已先后通過兩項決議,取消對加拿大和巴西的關稅,形成了對特朗普全球關稅政策的"三連擊"。
從政治運作角度看,這系列動作確實向白宮發出了明確信號。不過,這場政治博弈的實質影響力可能有限。
根據美國立法程序,該決議在眾議院面臨重重阻礙,共和黨領導層已通過特別規則將相關投票推遲至明年3月。
即便奇跡般地在眾議院通過,特朗普仍可行使否決權,而國會需要兩院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才能推翻總統否決,這在當前兩黨對立格局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從更深層次看,這場爭議觸及了美國憲法的核心問題:權力制衡。
特朗普政府援引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征收關稅的做法,被許多法律學者質疑為濫用行政權力。實際上,美國憲法明確規定關稅立法權屬于國會,總統借"國家緊急狀態"越權行事,無疑是對這一傳統權力劃分的挑戰。
目前,以Learning Resources為首的美國企業已起訴政府,稱其"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持續稅收負擔",而美國最高法院也定于11月5日就此舉行聽證會。這場法律博弈的結局,可能比政治角力更具深遠影響。
![]()
從政治象征到經濟現實:關稅政策的三重困局
這場政治較量的背后,是特朗普關稅政策面臨的多重困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投票當天撰文直言:"特朗普已輸掉貿易戰。"他犀利地指出,這些混亂政策已造成三重傷害:美國生產商和消費者承受成本上漲,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全球對美國制度的信任嚴重受損。
這種分析并非危言聳聽,從美國中西部農場主到東海岸的進口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受到關稅政策帶來的陣痛。
![]()
從國際關系角度看,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策略正在產生反效果。美國疏遠傳統盟友、隨意違背協議的做法,使其失去了昔日的國際號召力。
決議主要發起人、弗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蒂姆·凱恩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總統征收關稅的方式只會導致混亂",其策略本質是"先威脅所有人,再靠單獨談判邀功"。
這種戰術可能在國內政治中短期有效,但在國際舞臺上,它正在侵蝕美國作為可靠合作伙伴的信譽。
![]()
這場政治博弈的意義遠超表面上的票數對比,即便如肯塔基州共和黨參議員蘭德·保羅所言,該決議難以真正限制特朗普的行動,但四名共和黨人的"倒戈"本身就是一個強烈信號。
它表明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不僅受到民主黨反對,甚至在共和黨內部也引發了深刻分歧。在華盛頓的政治圈里,這種黨內裂痕往往比跨黨派對抗更具啟示性。
說到底,這場圍繞關稅的爭論不僅關乎貿易政策本身,更是一場關于美國總統權力邊界、國際經濟秩序走向以及美國兩黨政治未來的重要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