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被人誤解、受點委屈,我們常感憤懣難平,甚至沖動之下做出不智之舉。
殊不知古人云:“小不忍則亂大謀。”又言:“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真正的忍,不是懦弱,不是退縮,而是藏鋒守拙的智慧,是蟄伏待機的藝術。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位人物將這種智慧發揮到了極致,有人裝瞎三年看妻子和仇人茍合,有人為復仇臥薪嘗膽二十年,還有人裝了40年 “老好人”,熬死所有對手奪了江山。
堪稱“忍界天花板”。
![]()
一、楊行密:裝瞎三年忍 “綠帽”
在五代十國那個 “槍桿子說話” 的亂世,吳國奠基人楊行密算是個狠角色,但他最狠的不是打仗,而是對自己的 “狠”。
這位出身貧寒的五代梟雄,憑借過人的勇武和智謀,從普通士兵一步步成為南吳的開國君主。但隨著地位的鞏固,他的小舅子朱延壽的野心也日益膨脹,仗著自己兵權在握,連楊行密的命令都敢打折扣。
更麻煩的是,朱延壽還有個姐姐,正是楊行密的妻子。
一邊是要反的部下,一邊是枕邊的 “眼線”,硬拼只會自損元氣,楊行密咬了咬牙,決定 “裝瞎”。
這個決定源于一次意外的摔傷。太醫診斷時提到 "腦中淤血,或致目盲",這句話讓楊行密靈光一閃。
他決定將計就計,借 "失明" 作為保護色。從那天起,楊行密開始了他的表演:走路時故意撞到柱子,用餐時任由食物掉落在衣服上,甚至在重要的朝會上也表現得神志不清。
![]()
這一裝就是三年,不是演給外人看,是要騙遍身邊所有人。久而久之,滿朝文武都信了 “楊大帥真瞎了”。
朱氏起初懷疑,多次試探,直到有一次她故意在楊行密面前與侍衛親熱,而楊行密依然面無表情,她才徹底相信丈夫真的瞎了。
換做是你,能忍下這份尊嚴被踩在地上的滋味嗎?
這三年的 "失明" 歲月里,楊行密并非真的閉目塞聽。他暗中整頓軍政。當一切準備就緒,楊行密覺得時機到,通過妻子朱氏傳話,說自己病重,想把權力交給朱延壽,讓他把弟弟朱延壽召進宮。
妻子一聽樂壞了,趕緊派人叫朱延壽入宮。等朱延壽興沖沖地走進內殿,他以為自己即將接過權柄,成為南吳的新主人。
只是當宮門在他身后關上的那一刻,埋伏在暗處的刀斧手突然沖出。朱延壽還沒反應過來,便已身首異處。
隨后楊行密當場休妻,清理了朱延壽的黨羽,沒費一兵一卒就穩住了江山。
楊行密的三年隱忍,展現了一位成熟政治家的非凡定力。
![]()
二、勾踐:臥薪嘗膽二十年的復國之路
公元前 494 年的會稽山,寒風呼嘯。越王勾踐站在山頂,望著山下重重包圍的吳軍,臉上寫滿了絕望。
幾天前,夫椒之戰中,越軍主力被吳王夫差擊潰,只剩下這五千殘兵敗將退守山上。糧草斷絕,四面楚歌,大臣們面面相覷,有人主張死戰到底,有人提議投降。
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大夫文種站了出來:"降吳,當吳王之臣,待時機成熟,再圖復國。"
堂堂一國之君,要去給殺父仇人當奴仆?這比死還要屈辱。
這個建議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勾踐只是沉默了片刻,便點了點頭:"好,就依你所言。" 這個決定,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隱忍故事 —— 臥薪嘗膽。
勾踐帶著妻子來到吳國時,吳王夫差正在宮中飲酒作樂。伍子胥力諫夫差除掉勾踐以絕后患,但夫差看著跪在地上的勾踐,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快感。
他決定留下勾踐,讓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越王成為自己的奴隸,以此來彰顯吳國的強盛。
![]()
在吳國的三年,是勾踐人生中最屈辱的三年。他和妻子被安排住在闔閭的墓旁,為吳王守墓。白天,他要為吳王牽馬,做最低賤的工作;晚上,他和妻子睡在簡陋的石屋中,蓋著單薄的被褥。
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踐聽說后立即趕去探望,竟親自嘗了夫差的糞便,然后一臉欣喜地說:"大王的病快好了,糞便已經不那么苦了。"
這個舉動讓夫差感動得熱淚盈眶,也徹底放松了對勾踐的警惕。
公元前 491 年,勾踐終于獲準回國。離開吳國的那天,夫差親自送行,還賜給他許多財物。
勾踐跪在地上,感激涕零,但當馬車駛出吳國邊境的那一刻,他臉上的卑微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刻骨的仇恨。
回到越國后,勾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己的臥室里懸掛了一個苦膽。每天早上起床,他都要舔一口苦膽,那種刺骨的苦澀,讓他永遠記得在吳國受的屈辱。
此后的十年間,勾踐親自下田耕作,妻子也和普通婦女一起織布。他重用文種、范蠡等賢能之士,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越國的國力逐漸恢復。
公元前 482 年,勾踐趁夫差率主力北上爭霸之機,率軍突襲吳國,大獲全勝。又經過近十年的戰爭,公元前 473 年,越軍最終攻破吳都,夫差自殺身亡,勾踐終于實現了復國的夙愿。
從會稽山投降到滅吳稱霸,勾踐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這二十年里,他忍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屈辱,也展現了非凡的意志力。
正如《史記》所載:"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這種 "臥薪嘗膽" 的精神,成為后世中國人在逆境中奮起的象征。
![]()
司馬懿:裝孫子數十載的奪權傳奇
公元 249 年正月,洛陽城外大雪紛飛。70 歲的司馬懿突然從病榻上坐起,披甲執劍,親率三千死士突襲皇宮。
一夜之間,他誅殺曹爽滿門,夷其三族,血洗朝堂。那個被世人嘲笑 "老病垂死" 的輔政大臣,終于撕下偽裝,露出獠牙。
這一天,距離司馬懿被曹操強征入府,已經過去了整整 41 年;距離他開始裝病麻痹曹爽,也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年。
司馬懿用近四十年的隱忍,完成了一場精心策劃的 "慢性謀國"。
司馬懿的隱忍之路,始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當時,曹操聽聞司馬懿才學出眾,強征其入府為掾。年輕的司馬懿本不愿仕曹,稱有風痹之癥,臥床不起。
某夜突降暴雨,他冒雨收書被人看見,曹操派人查驗。司馬懿僵直如尸,面色青白,連眼皮都不眨一下,連大夫都診斷為 "經脈枯絕之象"。曹操嘆道:"此人能忍痛欺己,必能忍辱欺世。"
![]()
在曹操手下,司馬懿深知 "狼顧相" 已引起主公猜忌,于是選擇藏鋒守拙。他勤勉辦事,不結黨、不攬權,連寫奏章都刻意用拙筆,以示無野心。
曹操曾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但曹丕與司馬懿交好,屢次為其求情,使司馬懿得以保全。
曹丕繼位后,司馬懿迎來轉機,成為 "四友輔政" 之一。他全力輔佐曹丕篡漢登基,督軍運糧、鎮守許昌、平定叛亂,深得信任。曹丕臨終托孤時,含淚握其手:"吾以后事屬君,勿負所托!"
魏明帝曹叡時期,司馬懿主動請纓西征,八年對峙耗死諸葛亮,聲望達頂峰。但每當勝利歸來,他必上表辭官避功,甚至主動請求貶職,表現出一副 "純臣" 姿態。
曹芳繼位后,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共輔朝政。曹爽掌兵權,排擠司馬懿,奪其政柄。
司馬懿選擇再次隱忍,稱病歸家,閉門不出。他讓妻子張春華親自做飯,自己掃庭院,對賓客哭訴:"老病纏身,只剩喘氣之力,哪敢問政?"
曹爽不信,派心腹李勝去探虛實。司馬懿精心準備了一場 "表演":兩婢扶立,衣冠不整,口水直流,拿碗顫抖,聽錯話意,哭著叮囑兒子:"我死在即,你自保吧……" 李勝回報:"司馬懿形神已散,不足慮矣。"
正是這場完美的偽裝,讓曹爽放松了警惕。正始十年(249 年),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出城祭陵,司馬懿抓住機會發動高平陵之變。
他以太后名義下詔,關閉洛陽城門,親率舊部控制宮城,最終誅滅曹爽集團,曹魏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司馬懿的隱忍,不同于勾踐的臥薪嘗膽,也不同于楊行密的裝瞎避禍,而是一種更深沉、更持久的政治謀略。
他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最終在七十高齡時發動致命一擊。正如《晉書》所載,司馬懿 "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這種性格特質,加上超凡的忍耐力,使他成為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
![]()
老話說“柔弱勝剛強”,道家的智慧,被他們用到了極致。
可我們普通人能學什么?不是學他們“忍辱偷生”,而是學“延遲滿足”的智慧:低谷時不怨天尤人,默默攢本事;被冒犯時不被情緒綁架,想想長遠目標。
歷史總在重復:那些笑到最后的,往往不是最先笑的,而是最能忍的。
但請記住:忍耐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讓你在抵達目標前,不至于倒下。
畢竟,忍過黑暗的人,才配見黎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