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怡
今年的11月5日,是中國同斐濟建交50周年紀念日。不久前,我隨山東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學術團組赴斐濟楠迪、勞托卡進行調研,讓我得以透過旅游業這一窗口,窺見這個“探索南太平洋的門戶”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地方與全球之間的獨特平衡,更看到中斐合作在民生與經濟領域的深層聯結。
斐濟的開放與活力,從我一出飛機艙門就感受到了。作為太平洋地區重要航空樞紐和斐濟最大的國際機場,楠迪機場的國際旅客吞吐量最高可達216多萬人次。它既是太平洋地區的客流貨流集散中心,更是斐濟對接全球的“第一觸點”。
在西方學術語境中,太平洋島國常被簡單貼上“旅游依賴型”的標簽,然而我在斐濟的所見所感,當地經濟社會遠比標簽復雜。在勞托卡市集,印裔商販與本地斐濟婦女并肩售賣貨品;街頭,華人餐館的老板正自信地打理生意;街道雖不豪華,卻保持著干凈與有序。這些無不表明,斐濟的旅游業是在傳統基底之上被巧妙重建——印裔餐飲、華人飯店、豐富的旅游紀念品以及持續升級的港口設施等,與本地日常和諧共存。
從楠迪驅車前往勞托卡,在熱帶植被與港口氣象交織的景致里,更是藏著斐濟產業轉型的密碼。勞托卡,這座素有“糖城”之稱的斐濟第二大城市,雖然仍以制糖、港口貿易為產業根基,卻已悄然向多元商業與旅游功能發展。在勞托卡的市集里,琳瑯滿目的水果、魚類、香料、當地小吃和果醬等,構成鮮活的民生圖景。Prouds免稅店的本地店員莉莎那句“國際品牌很受游客歡迎,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折射出斐濟正通過旅游與商業互動,與世界經濟體系緊密相連。
楠迪-勞托卡地區的發展模式,為太平洋島國提供了產業協同發展的一種參考。制糖、港口貿易構成相對穩定的產業基礎,旅游及配套的交通、餐飲、住宿等產業,則成為斐濟經濟發展增長點。而交通升級、港口改良等基礎設施項目的改善,則為當地商業與游客流量提供支持。
在這方面,中國的作用不容忽視。比如作為中斐“一帶一路”合作的旗艦項目,北島道路升級項目共含3段道路,總長82公里,連接多個交通樞紐。這一項目的實施,將極大改善北島地區交通條件,帶動北島旅游業發展,推動當地民生改善和經濟增長。
?中斐建交 50 周年,既是兩國過往情誼的里程碑,也是雙方未來合作的新起點。當文化交流持續加大,中斐合作的脈動將愈發強烈:中國游客會為當地旅游市場帶來新活力,中資參與的基建項目將持續完善旅游配套,而民間層面的商業互動與人文往來,更會讓這份跨越海洋的信任不斷深化。(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