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岳普湖縣鐵熱木鎮協開爾村的玉米試驗田傳來喜訊,測產結果顯示,百畝攻關田畝產超過一千公斤,千畝示范田畝產780余公斤,且千畝地前茬冬小麥畝產660余公斤,一個生產季綜合畝產飆至1400余公斤。這一成績不僅刷新了新疆夏播玉米單作物高產紀錄,更創下“冬小麥+夏玉米”兩早配套模式的南疆新高。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岳普湖縣復播玉米喜獲豐收。岳普湖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再給三五年時間,南疆復播玉米產量還能往上沖!”自治區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副所長楊杰蹲在田埂上,輕輕扒開玉米果穗,仔細數著籽粒,眼中滿是對農民增收的期待。
這份“噸糧田”的成績單背后,藏著喀什地區精耕細作的“良計良法”。喀什光熱資源充足,但復播玉米“生長期短”的問題曾一度制約著產量提升。喀什人從“時間賬”入手,冬小麥作為關鍵前哨,以往在9月底播種,容易出現冬前徒長的情況,如今調整到10月1日至15日播種,無效分蘗減少,為玉米生長贏得了更多時間。
![]()
岳普湖縣復播玉米喜獲豐收。岳普湖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地區農業農村局有關人員介紹,以往種玉米要等“一水兩用”,土壤合墑后犁地、整地,比麥收后灌水僅早5天。2024年起,喀什推行免耕種植,搭配干播濕出技術,小麥收完3天內就能播種玉米,播種期從7月10日提前到6月30日,牢牢抓住了玉米生長的“時間紅利”。
時間夠了,品種也得“對味”。喀什根據光熱資源“量體裁衣”,在岳普湖縣、麥蓋提縣等光熱較足的地方,選用105天生育期的玉米,部分地塊甚至能種植春播品種;疏附縣、疏勒縣以往種植85天生育期的品種,如今換成95天的,單產潛能得到充分釋放。
![]()
麥蓋提縣復播玉米田。(資料圖)麥蓋提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楊杰團隊還研發出“冬播孜然+晚熟夏玉米”和“冬麥晚播+中熟夏玉米”新模式,為玉米額外爭取了10到15天的生長期,破解了“早熟不高產”的難題,將傳統的“兩早配套”模式升級為“一年兩熟高產循環鏈”。
這一切成果的根基,在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扎實實踐。高標準農田以整鄉鎮(村)建制推進,“碎片化”耕地變成“大條田”,“大水漫灌”改為“精準滴灌”,“低產田”成功蛻變成“高產田”;滴灌水肥一體化、無人機飛防技術廣泛應用,農業生產愈發規范高效。
通過提升單產,群眾玉米生產經營收入可提高一定幅度,糧袋子鼓起來了,錢袋子也沉了。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石觀 蔣崇海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