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錨定“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廣袤草原上繪就一幅科技興農、豐產豐收的鄉村振興畫卷。
![]()
豐田鎮大型玉米收割機正在作業。張博攝
金秋時節的通遼大地,豐收圖景處處可見。在科爾沁區豐田鎮西伯營子村的4000畝玉米地里,大型收割機開足馬力穿梭作業,收割、脫粒、裝運一氣呵成,全程機械化讓“顆粒歸倉”高效落地。
“這幾車測試畝產都到2100斤了,隨著單產提升行動推進,產量逐年增長,能夠保持噸糧以上水平。”西伯營子村繁盛西伯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劉玉坤的話語里滿是喜悅。如今的豐田鎮,480名農機手、700余臺拖拉機頭與560臺配套農具組成秋收主力軍,16萬畝玉米預計總產量達13萬噸,2萬余畝玉米密植技術的推廣應用,讓“科技田”變身“高產田”。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藏糧于地”的關鍵抓手。開魯縣小街基鎮聯盟村以破解土地碎片化難題為突破口,整村推進1254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徹底解決了傳統農業“耕作難、灌溉難、運輸難”的痛點。“一畝地能節約100立方米水資源,用電量減少四分之三,還能增產100公斤左右。”村黨支部書記耿長興算了一筆“節本增效賬”,這項民心工程讓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下降,農耕效率大幅提升。
![]()
開魯縣科學收儲玉米助力農民增產增收。張博攝
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讓農業生產更具活力。開魯縣開源農事公司打造“公司+村集體領辦合作社+農戶”模式,構建“環節+全程”綜合農事服務體系,150多臺套大型農機具、35萬噸倉容與日烘干2000噸的能力,為農戶提供從土地托管、植保服務到代收代儲代銷的全鏈條支持。“我們還提供保價服務,讓農民種得好、賣得更好。”開源農事公司執行總經理常志清介紹。
“十四五”期間,通遼市糧食播種面積持續穩定在18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連續四年保持在180億斤以上;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476萬畝,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模式1032.4萬畝;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1225萬畝,服務帶動農戶25.9萬戶,為糧食穩產高產筑牢根基。
“2025年我們在全國糧食主產區首次實現200萬畝規模‘噸糧田’,平均畝產1018.25公斤。”通遼市農牧局四級調研員、種植業管理科科長殷鳳珍介紹,1000萬畝示范區平均畝產達891公斤,415萬畝重點示范區達到965公斤,多項測產數據驗證了通遼糧食生產的硬實力。
從田間地頭的機械轟鳴到高標準農田的田疇如畫,從技術創新的精準賦能到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通遼市將用實干篤行筑牢糧食安全屏障,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征程上,讓草原糧倉的根基更加穩固,讓鄉村全面振興的底色更加鮮亮。(張博)
來源:通遼市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