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院健康講座散場后,幾位大叔大媽圍著消化科張醫生不肯走。“張大夫,我這息肉切了又長,到底咋回事啊?”62 歲的李叔皺著眉,手里攥著復查報告,旁邊幾人也紛紛點頭,都是息肉術后復發的 “老病號”。
張醫生請大家坐下,笑著說:“上周我碰到個老患者,五年前切了息肉至今沒復發。其實秘訣不在吃藥,就藏在日常四個好習慣里。”
![]()
這話一下勾起眾人興趣。張醫生喝了口水,緩緩道:“第一個關鍵習慣,是把‘粗茶淡飯’當回事。不少人術后秉持著“大補”理念,餐餐皆是大魚大肉。然而,這般過度進補非但未能助力康復,反而會對腸道造成損傷,實在得不償失。” 他解釋,腸道偏愛芹菜、西蘭花這類蔬菜,還有燕麥、糙米等雜糧,這些食物能給腸道 “減負”;而油炸食品、動物內臟,以及辣椒、花椒等刺激性食物,會刺激腸黏膜,容易讓息肉再生。“我那沒復發的患者,每天早餐是燕麥粥配蘋果,午餐必加綠葉菜,幾乎不碰油炸的。” 張醫生補充,這和研究里 “多吃蔬果能降低息肉風險” 的結論完全吻合。
![]()
第二個習慣更簡單,卻少有人做到 ——定期復查不偷懶。張醫生加重語氣:“息肉復發早期沒癥狀,等有感覺就晚了,復查就是最好的‘預警’。” 一般術后第一年要做腸鏡,之后根據情況每 1-3 年查一次。“有位阿姨術后覺得沒事,三年沒復查,再檢查時息肉已變大;而堅持按時查的人,就算長了小息肉,也能及時處理。” 張醫生打比方:“這就像定期給房子檢修,小問題早解決,才不會成大麻煩。”
第三個習慣是堅持輕運動,別犯 “懶”。聽到 “運動”,李叔擺擺手:“我這年紀,哪還動得動?” 張醫生連忙搖頭:“不用跑跳,散步、打太極都合適,每周累計 150 分鐘就行。” 他說,輕運動能改善腸道環境,還能控制體重,而超重本就是息肉復發的危險因素。“那位沒復發的患者,每天晚飯后都繞小區走半小時,風雨無阻。” 研究也證實,多做體力運動能降低腸息肉發生幾率,“哪怕每天只走 20 分鐘,也比坐著不動強太多。”
![]()
最后一個習慣,是戒掉 “傷腸” 壞毛病。張醫生問:“在座有吸煙、喝酒的嗎?” 幾位大叔不好意思地舉了手。“這兩個習慣對腸道傷害特別大。” 張醫生嚴肅道,吸煙和過量飲酒會打亂腸道菌群平衡,增加息肉復發風險;另外,熬夜、長期壓力大也會影響腸道功能,這些都得改。“那位沒復發的患者早戒了煙,酒只在逢年過節抿一口,平時作息也規律。” 他說:“腸道就像敏感的孩子,得細心呵護。”
聽著張醫生的話,李叔若有所思:“這四個習慣看著不難,就是得堅持。” 張醫生笑著點頭:“沒錯!每日堅持踐行簡單之事,看似平凡無奇,實則蘊含著抵御息肉復發的強大力量。持之以恒地做好這些小事,為健康筑起一道堅實防線。”
![]()
大家漸漸散去,李叔把四個習慣記在手機備忘錄里,打算明天就調整飲食,下周預約復查。其實預防息肉復發的秘訣,就藏在這些日常小事里,只要肯堅持,每個人都能護好腸道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