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申城秋天的腳步,從來都和這座城市的節奏一樣匆忙。伴隨著幾陣零星的秋雨,持續數月的暑氣被一掃而空。隨著秋季的深入,天氣也變得干燥起來。與之而來的,就是干裂伴隨著瘙癢的皮膚、喝水也不能完全緩解的口干咽痛、頻繁的噴嚏夾帶著淡紅色的血絲、每天的排泄也變得不那么順暢……很多人將這些癥狀簡單地歸咎于“秋燥”。
的確,隨著氣溫下降,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被來自內陸的干冷空氣所替代,導致空氣濕度下降,從而引發了一系列以“干”為特征的身體不適。不過,為什么有的人對“秋燥”那么敏感,有些人“秋燥”的癥狀卻一點兒也不明顯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副主任姜愷告訴新民晚報記者,個人體質的強弱與生活習慣的不同是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中醫認為“肺為嬌臟,開竅于鼻,外合皮毛,喜潤惡燥”,肺氣虛弱的人,最早也最容易受到燥邪影響,出現呼吸道和皮膚的問題;其次,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負責將每天飲食中的營養運化吸收,其中就包括津液,而脾胃虛弱的人,就如同泉眼出水少,自然更容易干燥;再有,肝藏血,開竅于目,肝血肝陰不足,就更容易在秋季出現眼睛干澀、視物模糊等癥狀。
姜愷提到,飲食習慣也與秋燥關系密切——長期喜歡吃辛辣、油炸、燒烤類食物的人,由于這些都屬于“溫燥”之品,在潮濕之地可以起到驅寒除濕的作用,而在干燥的秋季則會進一步加重津液的消耗。此外,作息與情緒也同樣會導致“秋燥”癥狀,現代都市人生活節奏快,生活學習壓力大,免不了經常熬夜加班,情緒波動,這種生活狀態最容易耗傷陰血,助長秋燥的癥狀。
![]()
新華社圖表,秋燥來襲,不少人飽受口干、皮膚干癢困擾。 新華社發 趙誼超 編制
不少人問,該如何緩解“秋燥”?醫生指出,除了補水以外,首先要減少辛辣油炸飲食的攝入,可以適當食用梨等性涼味甘,含豐富水分和膳食纖維的水果,并可搭配蜂蜜、冰糖等滋陰潤燥之品;同時,保證充足睡眠,減少熬夜,穩定情緒,避免大怒急躁也能有效減輕秋燥帶來的不適。
入秋后,很多人發現不僅皮膚易干燥、咽喉常感不適,就連情緒似乎也蒙上了一層薄霧,容易感到莫名的低落、煩躁或是焦慮。專家解釋,天氣轉涼,樹葉枯黃掉落,這種蕭瑟的情景容易令人產生悲秋之情,現代醫學中稱為季節性情感障礙,多見于心思敏感、性格內向、體質較弱的人群,老年人尤其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
“中醫理論中,肝主疏泄,與情志活動密切相關。通過適當戶外運動,例如太極拳、八段錦、廣場舞,甚至是簡單地散步、逛街,都可以幫助調暢肝氣,對改善情緒有很好的作用。”姜愷表示。
舒緩“悲秋”除了活動之外,是否可以通過其他方法達到改善情緒的作用呢?其實這個問題早在東漢時期的“醫圣”張仲景就給出了答案,在他的中醫巨著《金匱要略》中就收錄了經典名方:甘麥大棗湯——該方由甘草、小麥、大棗三味藥食同源的藥品組成,有養心安神、調和臟腑、穩定情緒的功效,并且都是甘甜味道,非常適合煎湯代茶飲用。具體做法非常簡單,取甘草9—15克,小麥15—30克,大棗(去核后掰開)5—10枚,加水浸泡30分鐘后,大火煮沸轉小火煎煮20分鐘,濾渣后即可飲用。
近來,還有些市民前來醫院尋求幫助。他們沒有因為秋季涼爽的氣候而倍感振奮,反而愈發疲勞困倦了,這便是所謂的“秋乏”了。
![]()
“引起秋乏的原因有很多,多數情況下是生理性的。秋乏是秋季來臨后人體正常的生理反應。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人體在夏季整體處于一種相對透支的狀態;進入秋季后,需要重新適應氣候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就容易出現乏力、倦怠。”姜愷指出,這種情況,一般只要保持規律的作息,尤其是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運動和勞累,就可以得到改善。
專家還認為,可以通過睡“子午覺”——在中午小憩20分鐘左右,可以緩解大腦疲勞、改善秋乏;當然,堅持運動也是解秋乏的一劑良藥。
原標題:《秋天老覺得干、覺得沒精神、覺得心情低落,是個人原因嗎?醫生這樣說……》
欄目編輯:陸梓華 題圖來源:東方IC 圖片來源:新華社,東方IC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