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汾陽大地仍縈繞著核桃豐收的余韻。雖已過白露采收期,漫山核桃林間仍留存著勞作的痕跡,晾曬場上的核桃仁泛著溫潤光澤,濃郁的核桃香依舊在空氣中飄蕩。作為擁有2000多年核桃種植歷史的“中國核桃之鄉”,汾陽市立足獨特地理優勢與深厚文化積淀,以千年古樹為根基、以科技創新為羽翼,讓傳統核桃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煥發勃勃生機,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產業。
在楊家莊鎮南偏城村的山坳間,一株歷經700余年風霜的核桃樹堪稱“活文物”——這棵栽植于公元1350年的古樹,2007年經國家質檢總局鑒定為當地“核桃樹齡王”,如今依舊枝繁葉茂、年年掛果。“你看這樹干的紋路,都脫皮好幾層了,樹芯是空的,鉆進去能站三四個人。”村民裴應海撫摸著樹干感慨,這棵古樹不僅見證了汾州核桃的栽培史,更成了村里發展產業的“精神坐標”。
“這棵古樹每年能產核桃近20斤,近幾年每斤售價約150元,還得提前預訂。”南偏城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殷國安道出高價的緣由:一是樹齡悠久、稀缺珍貴;二是果實營養價值高,口感自帶清甜,與普通核桃差異明顯。
在這棵古樹的“引領”下,南偏城村已形成5000余株百年核桃古樹組成的生態林帶,成為當地獨特的產業景觀與文化符號。
作為地理標志產品“汾州核桃”的核心產區,南偏城村坐擁邊山丘陵區的天然優勢——9800余畝耕地中,林地占比超七成,土地肥厚、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孕育出的核桃以個大皮薄、種仁飽滿、色澤淡黃、香脆無澀的特點享譽市場,讓村子贏得“汾州核桃第一村”的美譽。
“老一輩靠核桃樹糊口,現在我們靠核桃樹致富。”裴應海說,過去交通不便時,天津、壺口等地的客商就會專門上門訂貨;如今產業升級,村里聯合科研單位篩選出“晉龍一號”“晉龍二號”兩個優良品種,果型美觀、口感出眾,售價比普通品種高兩倍,村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全國勞模王厚富是村里的“核桃技術帶頭人”,在他的帶動下,南偏城村的核桃種植技術不斷升級,培育的核桃接穗因品質過硬,遠銷云南、貴州、四川、陜西、甘肅、新疆等地,無論種在山梁溝壑還是異地他鄉,都能茁壯成長、豐產增收,成了村里的“金字招牌”。
“既要守護好老古樹,更要發展好新產業。”殷國安介紹,村里一方面傳承老一輩的管護經驗,加強古樹日常養護,嚴禁砍伐破壞,讓“樹齡王”“將軍樹”“豐產王”等名木古樹永續生長;另一方面通過品種優化、高接換優、科學修剪等舉措,提升核桃品質,還成立南偏城村農工貿有限公司,開發核桃仁、棗仁派等深加工產品,注冊專屬品牌,讓“小核桃”實現高附加值。
針對傳統銷售渠道不暢的問題,村里還搭起農產品電商直播間,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頭當主播,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向全國消費者推介“老樹核桃”及特色農產品,推動區域核桃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如今,南偏城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村民們靠著“搖錢樹”日子越過越紅火,正朝著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讓汾州核桃香飄更遠,讓鄉村振興根基更牢。記者 王 洋 通 訊 員 吳 丹 楊圣軍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