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青云鎮盧官莊村黨支部書記盧洪本每天都要到村西的百余畝水稻田里轉一轉。作為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今年新發展的實驗田,水稻種植讓多年來習慣了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盧官莊村村民們大開眼界。“有合作社給咱撐腰,咱種糧也要圍著市場轉,啥價格高咱們就種啥!”盧洪本說。
盧官莊村作為臨沭縣較早實現市場化、規模化種植的示范村,從2022年走上了“雙社聯合”的路子,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社會化農業服務企業金豐公社聯合,流轉村內土地1400余畝,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種植。“為打消農戶‘種糧不賺錢、豐產不豐收’的顧慮,我們搭建‘總社定標準、縣社做統籌、村社抓落地’的三級服務體系,將市場需求貫穿耕、種、管、收、售全環節,讓農戶從‘盲目種’轉‘按需種’,‘愁銷路’變‘有保障’。”金豐公社負責人曹磊說。
臨沭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高詳介紹,臨沭縣通過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技術、訂單等資源優勢,開展“雙社聯合”,有效打通了產銷鏈路,大大促進了農業增效。目前全縣僅金豐公社一家服務組織就覆蓋了70余村、托管2萬多畝地,實現了種植成本降10%、收益增超20%,越來越多的農戶主動加入托管隊伍。
全鏈條服務讓秋糧歸倉“一路暢行”。近期,在聊城市東阿縣新城街道鑫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新區,兩臺日烘干糧300噸的烘干設備正全力運轉,鏟車將玉米穗送入脫粒機,玉米粒經過傳送帶進入烘干塔,歷經10多個小時完成烘干。自當地啟動玉米秋收以來,鑫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6臺烘干機便開足了馬力烘干周邊農戶送來的濕糧。烘干完成的玉米經過色選分成了不同等級,按照品質定價銷售給下游糧食加工企業。“我們將玉米水分烘干到14%,符合入倉標準,烘干成本大約在每斤7分錢到1角錢,解決了種糧大戶收儲難題。”東阿縣鑫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于茂新說。
近年來,山東不斷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有效促進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山東省供銷社成立農業發展集團公司、農業服務集團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市縣供銷社發展農服企業265家,728個基層社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形成了省社有龍頭、市縣有骨干、鄉村有陣地的系統性服務體系。省供銷社研發建設了山東供銷為農服務信息平臺,發布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地圖,用信息化、數字化手段,為小農戶和農業規模化經營主體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近年來,全省供銷社年均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穩定在8000萬畝次以上。
在菏澤市鄄城縣彭樓鎮孫樓村,農戶孫法良剛從當地一家保險公司手里領到賠付金13338元。由于連續降雨,導致50多畝地塊出現減產。幸虧他之前為320畝玉米購買了保險。經保險公司現場核驗后及時進行了賠付。“截至目前,公司在鄄城縣已賠付農戶1700余戶,賠付金額220余萬元。”這家保險公司的農險客戶經理劉傳保說。
今年以來,鄄城縣按照“市場化激活種糧動能”的工作思路,構建“農資保供+訂單農業+保險業務”全鏈條體系。在農資保供環節,縣供銷社系統提前儲備優質化肥1萬余噸,通過“線上訂購+線下直供”模式,省去中間環節,讓農資價格比市場價低10%至15%。
從農資直供降成本,到訂單農業保障種植安全,再到保險兜底穩定收益,鄄城縣以市場化手段打通種糧全鏈條堵點,讓農民種糧積極性持續高漲。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自愿、風險共擔”原則,推動銀企協作,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組織建立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由政府和糧食企業共同出資,為糧食收購提供融資增信,有效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目前,省、市、縣三級已設立25只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累計發放貸款180億元,其中今年已發放貸款21.82億元,有力支撐企業及時兌付糧款,確保農民“糧出手、錢到手”。(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