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慶核桃豐收。(雙春天 攝)
在“中國核桃之鄉”臨滄鳳慶,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172萬畝,2025年干果年產量預計達18萬噸,鳳慶縣及周邊地區隨之產生的核桃殼預計達到45.3萬噸。
“以前敲完核桃,殼都直接扔了,哪想到現在還能賣錢!”臨滄鳳慶縣京竹林村農戶茶軍良介紹,他家每年光賣這核桃“廢料”就能賺2萬元。
隨著新技術、新手段的研究,核桃殼相關產品相繼被開發。曾經讓農戶眉頭緊鎖的硬邦邦的核桃殼,經粉碎、碳化、脫煙等工序,如今搖身變成深受市場歡迎的“香餑餑”:核桃殼轉化為生物質顆粒,經高溫碳化制成核桃炭,吸水除臭的貓砂,青皮、分心木等副產品也實現循環開發。
![]()
鳳慶縣農戶正在卸核桃殼。
“核桃炭作為一種新型生物質能源,具有高熱值、低污染的特點,比傳統木炭更易燃燒且無煙,深受市場歡迎。我們每年收3000多噸核桃殼,除檢修期外常年運轉,固定雇用一批本地人,一天工資100元。” 臨滄鳳慶縣森濤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輝說。
2024年,僅鳳慶縣森濤工貿有限公司產出核桃炭達600多噸,生物質顆粒燃料達800多噸,加工后的核桃炭每噸能賣3500元左右,生物質顆粒燃料每噸能賣1000元左右,銷路直通昆明、大理、保山等地,不僅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與環境效益。
![]()
包裝好的核桃炭準備發往各地。
為進一步加強核桃產業的科技創新,鳳慶縣成立了云南木本油料(核桃)全產業鏈創新研究院,與26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以市場需求、企業需求和消費者意見為導向的反向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實施“核桃產業關鍵裝備與工藝研發”“副產物高值化利用”等科技專項,推動核桃全產業鏈聚集發展的延鏈、強鏈,串起生態與增收。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 嚴玉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